开篇先讲个段子:
年2月7日星期天清晨,夏威夷岛北方的海面上,大老婆(列克辛顿)和小姨子(萨拉托加)在海军准将哈里雅内尔的指挥下放飞自我,起飞了架舰载机一路向西然后从北偏东方向杀入瓦胡岛。他们首先“突袭”了各主要机场,然后开始用面粉包充作炸弹低空水平轰炸到港内下锚的军舰上。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地面上没有一架飞机起飞。演习裁判宣布哈里的空袭完全成功。 美国海陆军对此是什么态度呢?我列个摘要: “这是作弊!” “什么?星期天早上发动空袭?这个时间太空穴来风了(“inappropriate”foranattack),出了差错你们要负责的。” “他应该用战列舰炮击的!” “北偏东这个是装成了国内航线的飞机,是耍赖。” “低空轰炸停泊的战舰是不现实的,众所周知,亚洲人手眼协调能力差,不会搞这种高精度飞行。” 最后嘛,裁判组在压力下修改结论,判定防御方获胜。之后演习总结会上海陆军团结一致,否决了继续对演习中的这次空袭进行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听着是不是很耳熟?不正是日军在中途岛战役前擅改“兵推”结果的美帝版么?要不是年12月7日,我估计现在绝大多数人也觉得夏威夷的对空防御和反登陆准备一样都是固若金汤。
年瓦胡岛的实际情况
我的习惯是抛出结论前,先构建好问题框架并且搜集好资料。所以开始回答这个问题前,一些基本资料先要搞清楚。比如:
第一步,先要搞清楚瓦胡岛的地形地貌,哪些地方能登陆,交通干道如何,海岸水文条件等等。
珍珠港和瓦胡岛的防御(图/GlenWilliford、TerranceMcGovern)
下图有人翻译过放在网上,流传挺广;但是重要的旁注并没有翻译,引起很多误解。比如这张图里的射界和炮位是假如所有战前和战时的计划都完成以后的状态,实际上很多计划到了年都已经被取消了,如很多把老式炮台改造成射界的计划。换而言之,把这个当成年的状态去做结论是要出问题的。
年至年珍珠港和瓦胡岛的防御(来源:同上)
要知道年12月的状态,你得先用下面的表格把年以后添加的炮位去掉。
来源:同上
然后根据这张表,利用各种在线地图或者美国年的军用地图,把年末的布防状态还原。目的是搞清楚防御火力的重点是哪里,弱点有哪些。
此外,不只是纸面数字,火炮的具体筑垒程度也要考虑,裸奔的炮位和完全堡垒化的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岸炮,也必须搞清楚当时瓦胡岛上的兵力配备、部队情况和具体实力: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年12月7日瓦胡岛的防御地图
光陆军还不够,瓦胡岛上的航空兵站也是不能漏掉的内容。
另外不要忘了,瓦胡岛仅仅是夏威夷群岛里的一个。那么当年除了瓦胡岛,还有哪些岛屿有驻军?有机场?这些岛屿里哪个比较适合修建临时机场、码头,作为补给中心和转运中心?机场如果要压制瓦胡岛美军残留的空中力量、支援陆军马鹿们、封锁美军的援军等等任务需要投入多少飞机?这决定了机场规模。
来源:在线地图
以上这些还只是美军的情况,了解这些最多能定出一个日军可能的进攻计划,根据这份计划还得制定出日本当时需要的最小兵力,从而决定需要调动多少资源,这对当时南下行动有多大影响等等。
总结来说就是根据兵要地志,确定兵力需求的下限和计划,然后反推需要投入的资源,根据各种客观限制判断是否可行,并且做相应调整。
当然看完这些,这么大一个题目,我们这种纸上谈兵的个人当然hold不住。要搞定这个题目,三军联合作战的参谋班子都可以搭起来了。
不过么,这不妨碍我们开脑洞。
瓦胡岛的防御真的那么可靠么
在抛出一个结论前,我们先得深入分析一下现有的材料和战例,检验一下很多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
首先关于岸炮的问题。
在我看到的众多讨论里,大多数一开始从战术上就否决了登陆的可行性,理由是美军当时部署了强大的海岸炮兵,珍珠港就是一个刺猬,而且有强大的陆军等等……
那请问新加坡岛上没炮么?管子不粗么?
新加坡岛上英军陆军就少么?就不满编么?新加坡坚持了多久?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两个非常好的战例。
案例一:年初的菲律宾科雷吉多尔岛。
科雷吉多尔岛在马尼拉湾的入口航道上,是港口的天然要塞,从美西战争结束起到二战爆发,美军苦心经营几十年,在这个弹丸小岛上修筑了11个炮台,基本把全岛要塞化。单论重炮的密集程度,该岛的火力密度远胜于瓦胡岛。然而,同样作为一个主体工程在19世纪30年代前完成的项目,它和瓦胡岛也面临着相同的短板:
1.工事修筑时主要考虑的是来自海上正面的威胁,作战对象是对方的军舰。而对于后方的火力覆盖不足,有防御死角。
2.引导火炮射击的观测站和射击指挥都设在面向西侧大海,也就是防御正面,而对于背面,即便敌军进入射程,守军的海岸炮也缺乏火控支持去引导炮火射击。
3.设计防御体系时,军界的主流意见缺乏对空中威胁的足够认识,因而很多炮位都缺乏顶层防护,或者大多数干脆就是露天的。
科雷吉多尔岛的三维地形图和日军进攻态势图(来源:克莱顿·春《菲律宾的沦陷-》)
年初,经过大半个月的火力准备后,最后日军出动了2个大队(营)的兵力,在14小时内拿下这个有一万多美菲联军驻守的要塞。
其中日军的一个大队因为没考虑到海潮的关系,在航渡阶段就几乎被岸上轻武器火力全歼。即便如此,凭借剩余一个大队的兵力,在机枪和掷弹筒还有最后1小时内成功登陆的三辆坦克的配合下,最终还是压垮了数量达到的守军(其中一辆还是缴获的M3)。当然这仗打得也很冒险,航渡阶段损失一半兵力,然后打了个一波流,差点成为金门版。
科雷吉多尔岛围攻战其实验证了当时美国海防要塞的防御能力,特别是海岸炮的效能。实际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战后日军查看被空中打击击毁的mm露天炮台(来源:同上)
这里介绍一些技术细节,美国当时很喜欢布置一种叫disappearinggun的炮位,有些翻译为地阱炮。这种炮位一般把火炮设置在一个可以°旋转的炮位上,炮位周围有混凝土和沙袋提供掩护,炮身只在射击时利用杠杆支架升高,射击后降低,大多数时间里基本不暴露在地表高度以上,具有一定防炮击能力。但是这种美西战争时代流行的老式工事缺乏垂直方向的防护,基本都无法应对来自空中的打击。
在菲律宾和夏威夷,美军都部署了大量这种火炮作为固定炮台的基本配置。实战结果正面其在丧失制空权以后基本发挥不出预期的效能。二战以后美军意识到了这种以牺牲对空防御换取全向射击炮位的缺点,升级成了平时在混凝土地堡中隐蔽,但是只能在有限角度射击的阵地。
今天在我国的敌占岛屿金门岛和小金门上也有类似的火炮布置,特别是小金门上目前充当和平礼炮的M1型mm榴弹炮,当然因为年代较晚,小金门的炮位对顶层防护还是比较重视的,在露天炮位射击后,炮手可以迅速通过轨道把火炮移入掩体中,以隐藏射击和躲避对手反击。
图片来源:Pixnet
拿它们对比年末美军自己的炮位,则很明显可以看出瓦胡岛的大小炮台基本就是裸奔在外开天窗的状态。只有炮位背后的弹药室才具备相对较好的防护。但是即便如此,实战中依然承受不了日军的火力打击。
科雷吉多尔岛上的盖瑞炮台(BatteryGeary)装备有8门mm重型臼炮,射程达到13公里。其火炮和炮台布置与檀香山鲁格要塞的哈罗炮台(BatteryHarlow)几乎完全一致,但是短身管火炮精度差,远距离射击无法压制对方重型火力。该炮台在日军全面炮击开始后的第三天就被一发mm榴弹击穿弹药库(下图中部爆炸处),弹药殉爆导致两旁8门臼炮全部报销。
要知道被自己口径小上一大圈的火力命中弹药库而亡,可以说是作为火炮的奇耻大辱了。而日式mm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也才公斤,比起99舰爆的kg航弹来还差不少,而日海航的舰爆机曾经在实战中打出过对海上机动目标80%以上的俯冲投弹命中率。
科雷吉多尔岛上盖瑞炮台弹药库中弹瞬间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Osprey,AmericanDefensesOfCorregidorandManilaBay-
盖瑞炮台今天的战场遗迹,依旧可以想象当年的惨状。图片来源:delahyde.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zz/1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