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m.39.net/disease/a_5433775.html年6月9日,驻菲律宾美军总司令乔纳森·温莱特在成为战俘,被日军押往塔尔拉克战俘营之前,一个日本记者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会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温莱特不解:“为什么?”“因为投降。”“不!我从没有想过,为了士兵的生命,我不能不这样做!”1个月前的5月6日,温莱特煎熬中做出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甚至令日本也不解的大胆决定:以驻菲美军总司令的名义,要求菲律宾全境盟军放下武器,向日军投降。(金将军和日军谈判投降)此前的4月9日,在菲律宾巴丹半岛领军作战的爱德华·金少将,招架不住日军的进攻,下令岛上7.5万名美菲联军投降。现在,他也不抵抗了。此时,岛上共1.5万多名美菲士兵。5月7日,他坐在无线电话筒前,在日本陆军14集团军总司令本间雅晴的注视下,亲口通告全境盟军投降。9万多士兵就这样成为俘虏。此举一下创造了2个军史界的“吉尼斯”纪录:史上最大规模部队投降、美军最高级别俘虏将军诞生。这也是麦克阿瑟的二战之耻——他发誓“我会回来的”。(投降的美菲联军)9万多荷枪实弹的士兵啊,相当于中国八九个师,比本间雅睛的部队也超近一半,在没有血战到底的情况下,他们既不死守也不打游击,而是爽朗朗呼啦啦地全部放弃了抵抗,甘愿当了俘虏。这在我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壮举!这到底是为何?3星战将温莱特,当时咋想的?美军不是很强吗,为何如此不堪一击?飞春读传在相关传记、史料及研究论文中进行了梳理,为您揭秘其投降的7大背景或原因:(温莱特,-)1兵力数据上看,麦克阿瑟3月11日撤退时,确实留下了巴丹和吕宋岛共约9万士兵。但这9万士兵,是美菲联军。其中7万多菲律宾人,他们的训练和武器装备极差,素质堪比民兵,“一见到日本大兵,就吓得丢盔弃甲,争相逃窜”。另外1.2万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也是刚到菲律宾不久,战术以防御为主。实际兵力和战斗力极差,是失败投降的根本原因。(美国陆军航空兵)2敌方14军本间雅晴,是一支有5万人的精锐部队,却吹嘘成10万大军。他在年12月偷袭珍珠港后,先偷袭了马尼拉附近的美军飞机场,炸烂麦克阿瑟的B-17和亚洲舰队。如此一来,虎口拔牙,麦克阿瑟的远东航空兵无用武之地了。24日,本间率军攻打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准备把1.2万美国精英部队围歼,活捉麦克阿瑟。日军强大,来势汹汹,阴险狡诈加凶残。这是美菲联军不抵日军的客观原因。(巴丹、马尼拉、科雷吉多尔岛)3战术日军炸毁飞机军舰,实现成功抢滩登陆。一入境就势如破竹,联军溃不成军。麦克阿瑟见滩头阻击战不行,就采取B计划,全军撤退到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进行防御作战。根据麦的计划,巴丹半岛有利,环水抱山,易守难攻,在密林里构筑牢固的防线,可抵御日军6个月。6个月,此间足可以等到援军到来解围了。麦的计划不错。事实上,本间在麦氏防线前,前后冲击了5个月,硬是没有攻下巴丹。气得险些自杀。但是,此战术最关键的2点没实现,导致麦克阿瑟优势变劣势,防守变挨打:第一、粮食不足;第二、乞援无果。这两点是导致巴丹失守的战术原因。(巴丹之战示意图)4粮食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麦克阿瑟是西点高材生,当然明白此理。他事前为4万入巴丹的军队准备了稻谷。但不料,大批难民随军而撤,也入了巴丹。加上巴丹原有的平民,总共有10万多人在巴丹要张口吃饭。这一下子弄蒙圈了麦克阿瑟,再紧急调粮,已经来不及了。他只有下令节约士兵口粮,每顿只吃50%。粮草不足,是防守战的死穴。粮食不足,士气不振,信心大挫,疾病上身,一系列的问题都来了。温莱特投降前,向美国屡屡告急,称士兵饿得站不住了,最多只能维持到4月15日。这是巴丹失败的主要原因。(巴丹死亡行军纪念雕塑)5撤离麦克阿瑟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身先士卒,不戴钢盔地站在士兵中间,亲自在一线战壕里鼓劲儿。可此战的后期,他不去了。为啥呢?他面对着粮食的威胁。之前,他每次去现场督战,都鼓劲儿说,援军快到了,面包会有的。可是,打来打去就是不见援军和物资。他也不好意思去前线了。最后,在罗斯福的屡屡催促下,他于3月11日悄悄离开菲律宾,去了澳大利亚。一将在,稳三军。将不在,军魂破散如山倒。士兵发现麦老大逃跑后,编着顺口溜骂他“杂种”。老大都跑了,咱还打个啥子毛?能降就降吧!(麦克阿瑟:我会回来的!)6援军麦克阿瑟回忆录中说,他虽然奉命撤到澳大利亚,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满心思的找援军啊。一起撤走的还有菲律宾的总统奎松。他们拼死了要向罗斯福乞援。甚至不惜软威胁:你给不给援兵?不给我们必败。到时候菲律宾就会落入日本之手。如果真的如此,就请你趁早赐菲律宾以独立,我们将实现中立,给日本打协议,美军和日军都从菲律宾撤走。罗斯福愤而拒绝。同时暗下一道命令:菲律宾已思变,海军不必设防,撤走设备,守卫澳大利亚!罗斯福以欧洲为重,牺牲菲律宾,不给援军,是菲律宾失败的重要原因。7疾病这可谓投降的导火索,最后的稻草。山区密林,疟疾肆虐,联军得病者众,浑身发抖,站持不住,遑论持枪。(攻陷马尼拉的日军)8合法然而,即便是上述7个理由都充分到家,放在我国或日本,哪个将军也不会不血拼就率9万人投降的。但美国不这样。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在西方国家,有个公认的原则,只要阵亡达到全军的1/4,活着1/3时,这个仗就不值得再打下去了。”“西方任何军队,在耗尽了最大努力后,发觉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都会向敌军投降,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有了这个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温莱特做出投降决定前那一刻的思考了:本间炮兵连续27个昼夜不停地炮击科雷吉多尔,5月5日总攻。当温莱特听说敌人的坦克正在向马林他隧道前进时,他吓坏了。一想到那高爆炮弹穿越隧道炸飞墙壁,让挤在隧道中成千的伤员惨遭涂炭的情景,他就无法承受。5月6日,他带着白旗走向了敌营。这就是温莱特投降的8大理由。为了士兵的性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为了更多人活下去。他选择了最具争议的投降。美国人就认这个。后来还给他发了美国最高荣誉勋章。只是,温莱特没料到的是,投降当俘虏,并没有使他的部队很好活下去。俘虏之杀,是日军不按套路出牌的另一凶招……==================文献参考:3本麦克阿瑟传记、1本回忆录、一本画报、一本《菊与刀》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ly/1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