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个人号「柳飘飘了吗」
第篇推文
TVB台庆剧来了!
一共三部,《兄弟》《是咁的,法官阁下》《跳跃生命线》。
《跳跃生命线》,是最先出来的。
表妹乍一看,哈?作为台庆剧,这剧也太“平”了——
没有豪华卡司,除了马德钟、张文慈以外基本是新人;
没有大IP,不玩《溏心3》那种经典续集;
没有大制作,不搞《幕后玩家》那种尔虞我诈的商场权谋,不搞《降魔的》那种故弄玄虚的现代玄幻。
喂,拜托拜托?看看隔壁的《兄弟》,突破棚内搭景、远赴英国、菲律宾取景,如此大手笔。而《跳跃生命线》卖相这么平,躁得起来么?
一口气吞了7集,表妹觉得,哦?好像可以。
目前豆瓣评分已经走到8.1,很多人表示,在里面吃到了久违的纯正港味。
纯正的港味?大家都知道,卖情怀是TVB被诟病最多的“拿手好戏”之一。
典型的反面教材——去年扑街的怀旧(炒冷饭)台庆强档《溏心3》。
那么,问题来了。
港味,到底要怎么冲,才足够纯正?同样是“卖弄”情怀,《跳跃生命线》到底比《溏心3》高明在哪里?
表妹认为,在于一个克制。
克制,是尝试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过程。懂得克制,再狗血老套的剧本,都能演出一种合理的尊重感。
冲着这份对观众的尊重,《跳跃生命线》,值得一看。
专业性,克制。
《跳跃生命线》是TVB拿手好戏职业剧,这次的职业是,救护员。
通过讲老救护员在哥和新救护员杰仔的故事,描写救护员这一职业的全貌,经典的师傅带徒弟套路。
但是,旧瓶装好酒。
论职业剧,TVB最不应该失手。
前有经典剧集《法证先锋》《妙手仁心》,后有《飞虎》《OnCall36小时》,论职业剧,从不玩票。
然而近几年却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前段时间来了一部《特技人》,特技没讲明白,倒是开着机车谈了几场乱七八糟的恋爱。
有人说TVB连职业剧也快死了。那《跳跃生命线》,真是帮TVB捡回了一命。
职业剧,就要够职业,够pro。
《跳跃生死线》克制的地方在于,它毫不吝啬地花了大笔篇幅去刻画救护员的职业生活,从现场救援、训练到日常生活,把救护员这个职业彻底烙进每个角色里。
大面积地暴露救援细节和器材。专业知识储备到位,才有这种底气。
无论轻伤重伤,记住,专业的流程,第一件事就是确认脉搏。
近距离秀操作和医疗器材,就怕你看不到。
救援节奏要快,行话说得又快又燃。
快速地调用各类器材。
为求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下楼走柱子。
再艰险的地形也要亲自下现场。
TVB的老牌职业剧为什么够经典?因为它的感情戏份从来不会喧宾夺主,时时记得自己是个职业剧。而不是演着演着就去抢隔壁偶像剧和家庭剧的饭碗。
《跳跃生命线》每集至少保持一到两个专业救援案例。
小到小孩子手脚擦伤,大到花渡台风工地工人被钢管横穿身体生命垂危。
《生命线》用一个个救援案例砌起人物的人设,而不是只让他们穿着制服拉拉家常处处对象。
对感情戏份的克制,对专业戏份的执着,是《跳跃生命线》对TVB传统职业剧的致敬,而不像《溏心3》仅仅在消费IP和情怀。
演技,克制。
比起《溏心3》那种动辄下跪、怼酒、哭天抢地的宣泄感情的表演方式。表妹更欣赏《生命线》中克制的表现手法。
《生命线》是怎么演在哥得知老婆过世那场戏的?不靠台词,全靠几个对视完成交流、传递信息。
在哥得知老婆被车撞,问搭档情况严不严重时,对方没有说话,一个低垂的视线就是回答。
回答就是:是的,很严重。
在哥立马get到了对方的意思,神色不安。
但,还没来得及消化情绪,手上的伤患情况又不稳定了,在哥只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给伤患做心肺复苏。
微敛的的眉头、僵住的表情,是私人情绪和职业素养之间剧烈的矛盾和挣扎。
讽刺的是,手上救的这个伤患,正是酒驾撞死自己老婆的凶手。
医院,悲痛的处理方式是,红着眼眶帮伤患做心肺复苏,而搭档表达关心的方式,也只有一个注目。
没有安慰的拥抱,没有情绪崩溃的泪水。
表面风平浪静,内心风雨飘摇。
最后,在手术室门口,在哥得知了老婆的死讯,在哥终于泪崩。
而得知的方式,也仅仅是师弟几个无言的对视。
这场戏,全程无一个“死”字,却把死亡的沉重与无奈,表现出来了。
全程无一个“悲”字,却把在哥悲痛的情绪渲染到最大。
所谓,小哀喋喋,大哀默默。
无言,既能体现出救援队成员的默契,又能将悲痛最大化。
衡量感情浓度的,从来就不是哭喊的音量。
情感,克制。
众所周知,港味必不可少的配料之一就是人情味。
贩卖情怀的《溏心3》,人情味也是贯穿全剧的主打卖点。
然而,它表达家庭和睦的手段,还是吃饭时集体尬舞唱粤剧,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的手段,还是给对方递递糖水冲冲奶茶。
仿佛还是10年前那个大唱《激光中》逗女仔笑的JO饱。
毫无新意。
粗暴地套用港剧标签化的元素,“奶茶”“唱歌”“深水埗”“茶餐厅”“一家人最紧要齐齐整整”,太多太滥,就是一种对港剧情怀的拙劣消费。
看看《跳跃生命线》是怎么刻画人情味的——
剧中有一对年老的夫妻,由于有一次老爷爷胸口痛,老婆婆以为是心肌梗塞,情急之下打了急救电话。
救护人员来了,检查发现只是肋间肌拉伤。
老爷爷责怪老奶奶这么一点小事都要报案,在哥只说了一句:没关系,我们都是服务市民。
再无其它煽情的台词。
换作其它电视剧,这本是可以大肆嘘寒问暖,渲染人情味的桥段。但是《生命线》却只是很克制地一笔带过。
但是这就完了吗?没有。
《生命线》刻画救护员人情味的方式是,让这对老夫妇在之后的集数里定期出现。也就是说,只要老夫妇打电话,救护员就随叫随到帮老人家检查身体。
用不经意的小细节,低调地渲染温情。
感情直接用话语表达就会有廉价感。这种不用台词表达、懂得克制的人情味,才真挚、才细腻。
《跳跃生命线》的“港味”赢在了克制,《溏心3》的“港味”则输在了滥。
滥用梗、滥套人设、滥煽情。
于是,一个显得高级,一个显得廉价;
一个显得自然,一个显得做作。
十几年前,我们可能会为《溏心3》中正爸那种圣母式的报恩行为感动。
十几年后,我们只会觉得,拉上全家老小一起遭殃,倾家荡产去救一个不知感恩的陌生人,就是不懂权衡,就是不明是非,就是傻。
我们已厌倦了脸谱化的好人,更喜欢贴近人性、更像人、更合情合理的设定。
《跳跃生命线》中每一集结尾,都会有一段独白阐述每一集的主题。令表妹最深刻的一集是:“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可以有一句原谅来结尾。”
在那一集里,男主角麦在田,这样一个对人温柔入骨、慈悲为怀的男人,在面对酒驾撞死自己老婆的凶手,病危时痛哭道歉,他仍然坚定:
不,我无法原谅你。
无论你多么可怜、多么卑微,我都无法原谅一个夺走我所爱的人。
这,才是正常的人性。
这种感情,才能引起观众共鸣。
这种感情,才是合理的、健康的、符合时代气质的人文关怀。
电视剧,最怕为了煽情,一味滥情。
在一味滥套用过去的经典桥段之外,病了的港剧,其实应该口味清淡些。
应该克制一点,停下来想想,什么样的东西,放在今天才是合情合理的、贴合的、动人的。
这真实人间,苦涩与挣扎,糖水、奶茶最多只能调味,不是回甘的良药。
卖情怀不动脑,很容易扑街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ly/1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