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的宣传战线很长,广告宣传的想象力、财力都显示出品方“志在必得”。我很佩服那张做成“老黄历”的海报,写着9月25日以及农历八月十三这一天的“宜”、“忌”,内容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这一天,除了看《港囧》,你别无选择。
三年前,我还记得《泰囧》没上映前,徐峥一直在微博每日更新宣传的内容。那时他宣传得很卖力,但我看得出,他有种害羞的自信。
他知道自己和王宝强、黄渤一起鼓捣了出一件“很躁很猛”的玩意,让又被当成功学典范又被当笑料的“傻根”成为第二主角,让他表演出大多数国人都欣然接受的“傻穷锉”的样子来,自己和黄渤负责搔全国白领痒处。
“我们提供鸡汤,火锅、牛排、沙拉,鸡尾酒,最后给你一杯清水。”类似这样的窃喜,就像一个踏上大戏台的相声演员,把全场逗得前仰后合的能耐背后,是害羞的自信。因为他对那些精心设置的充满“嘲笑、挖苦、讽刺”的笑料心里有数,那都是些方便面。害羞,是因为这片玩得很嗨,但没什么回味余地。
徐峥个人更爱的,应该是《无人区》中那个律师的角色。但那片导演是宁浩,轮到自己导,以“猪八戒”为人喜闻乐见的徐峥,玩不起深沉。
《泰囧》上映后,确实给了我不错的惊喜,至少笑得很开心。不过《泰囧》疯狂之后,徐峥被票房给弄懵了,估计老板们都笑得比他开心。我觉得票房疯狂之后,他花了很大功夫让自己冷静,像他这样出生话剧舞台的演员,对戏剧性当然不陌生。
不过冷静也没有用了,票房过亿的那刻起,《X囧》(那时肯定不知道到哪里去囧)的项目已经注定了。那个演技很好,熟悉幽默技巧,仍旧对戏剧保持热情的青年电影工作者徐峥,失去了一些东西。
《港囧》让我看到一个气场更平稳的徐峥,搞笑方面我觉得比《泰囧》差,不过主题更加明确,徐峥自己的演技更加突出。《港囧》最大的特色,是徐峥。
别再为包贝尔和王宝强较劲了,包贝尔在制造“囧境”的能力上不是王宝强的对手,就像黑熊再可爱人气都没熊猫高一样。但这不重要,因为包贝尔在故事中的定位就不同于王宝强,他不是第二男主角,虽然形式上是这样。但电影结束后我连他哪句台词搞笑都记不得。
赵薇也不是女主角,女模杜鹃也不是女配角,她俩的存在感还没有片中一众港片经典配角多呢。没有了黄渤,凭着《极限挑战》混了脸熟的王迅,在片中也成为了尴尬的男配。
除了徐峥,所有角色都没了性格。也许包贝尔饰演的二货小舅子算比较鲜明吧,可既然他形式上顶替的是王宝强,他表现出的这种生硬的“二”,估计“宝宝”要露出标志性的假笑评价说:“包贝尔挺好的。”
徐峥希望李灿森、林雪、苑琼丹、车保罗等“大陆观众的熟人”能充当醒目的配料,我觉得除了车保罗(就是陈小春版本《鹿鼎记》中的“胖头陀”)饰演的开锁匠有意思,其他都成了符号。
反而是徐峥一个人在典型的港式旧楼各房间穿梭逃命的戏,高效率、高水准地将“香港草根环境”串联了起来,让我看到了身为一个电影发烧友的徐峥对香港的情怀。
贯穿《港囧》全片始终的粤语金曲,估计会让香港观众都有落泪的冲动。他们应该会惊奇,一个大陆的导演,怎么如此懂得用粤语歌曲表达怀旧情结。
制造《港囧》的徐峥,背负着为老板们也为自己拿红包的压力,同时也想给大陆、香港的观众递情书。不过看影片开头的“大学搞笑爱情喜剧”内容时,我身后的年轻情侣迫不及待地大笑,我知道徐导和大多数观众已经有误会了。那对情侣准备着要接过徐峥递来的东西,他们以为是“跳跳糖”。情侣此后的笑声越来越少,每一次但凡能笑的搞笑内容都大笑,好像想把票钱笑回来一样。当剧情进入“初恋哪有老婆好”的鸡汤风格时,安静的影院透露着无趣的沉默。
徐峥在发现自己对初恋没那么冲动时,演技爆发,哭得非常到位。落地窗后的维多利亚港,波光闪闪,一个被理想抛弃的事业有成的中年人的忧伤,差不多是梁朝伟的戏了。哪里还囧呢,忧郁得很呢。
《港囧》上映,我窃以为观众和老板比徐峥更兴奋,本片的票房只会更高,不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刺激作用,已经不复《泰囧》那么强烈。接地气的搞笑不可能一部比一部成功,因为在审查下还能播放的幽默元素,翻来覆去就那几样,不够黄的色情,不够真的讽刺,不够彻底的俗。
徐峥不想重复《泰囧》,这方面《港囧》做得挺好。可惜老板和观众迫切需要他重复下去,肯定要上马的第三部,一定会让徐峥很苦恼。
借用片中徐峥和赵薇生不出孩子的戏,我想说,中国电影环境好比“子宫”,这个子宫的温度,决定徐峥的精子活力。而共享这个子宫的投资方和观众,现在明显欲望过强,用力过猛,开心过了,就一直采用上位姿势,希望继续开心。然而“子宫”温度过高,再多的精子都得死。
何况心有余力不足的徐峥,提供的有效精子,只会越来越少。
欢迎白癜风治疗世家传承人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gs/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