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菲律宾 > 菲律宾地理 > 中国三沙一周新闻精选226
当前位置: 菲律宾 > 菲律宾地理 > 中国三沙一周新闻精选226
上一周,《年渔业渔政工作要点》发布、中国与智利将在南极与南大洋研究方面加强科学合作、中俄科学家试验首个北极地区冰下通信技术、“潜龙二号”深潜连续三年应用获大量数据、山东首条军民融合科考船首航、我国海军参与制作的国产大片《红海行动》热映……一周过去了,海洋行业发生了哪些大事?我们一起回顾。
国内新闻
◆《年渔业渔政工作要点》发布
农业部近日发布《年渔业渔政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指出,要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减船转产,年全国压减渔船不少于艘、功率不低于30万千瓦。
◆中国与智利将在南极与南大洋研究方面加强科学合作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智利南极研究所近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南极与南大洋研究方面加强科学合作。
◆我国将实施更严格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部日前批准了《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将从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与原来施行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相比,新标准在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上将更加严格。
◆山东印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壮大现代海洋产业
日前,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坚持陆海联动绿色发展,将现代海洋列入十强产业之一,要求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培育形成新动能。
◆海南省政府常务会研究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事项
2月24日下午,海南省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第2次常务会,审议通过海南省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清单。沈晓明强调,海南姓“海”,海是海南的发展“本钱”和“饭碗”,各级干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自觉,切实做到所有问题彻底整改、全面到位、不出现反弹。
◆琼州海峡连续受大雾影响致过海车辆严重滞留
2月15日以来,琼州海峡遭遇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持续长时间大雾天气,对海峡通航、航空运输和公路交通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造成琼州海峡过海车辆严重滞留。
国际新闻
◆研究数据显示地球一半以上的海洋正在被捕捞
日前,一项新的研究数据发布,对地球上的海洋目前被捕捞范围跟踪,表明地球上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海洋正在被捕捞。这项研究利用来自多艘船只的卫星跟踪数据,创造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全球海洋被捕捞图片之一。
◆华裔海洋学家被判刑因任职期间从中国领薪水
美国司法部网站2月22日消息显示,一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大西洋海洋学和气象实验室(AOML)前华裔研究员刚刚被判刑,原因是他任职期间曾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取薪水。该研究员名王春在,56岁,是世界上研究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飓风最重要的专家之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是美国商务部管辖下的机构。王春在作为NOAA的雇员,“明知故犯地”接受中国长江学者计划的薪资,违反了美国法律。
◆中俄科学家试验首个北极地区冰下通信技术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月14日援引俄远东联邦大学的消息,来自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和来自中国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开发世界上首个用于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冰下通信技术。
◆菲律宾外长:中菲正积极推进南海联合海洋勘探
据菲律宾Rappler新闻网报道报道,菲律宾外交部长卡耶塔诺2月16日召开记者会表示,中菲两国在13日举行了双边会谈,双方正积极推进在南海进行联合海洋勘探。
◆截至年全球捕捞产量预计仅增长1%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截至年,捕捞渔业产量预计仅增长1%,原因是世界大部分海洋捕捞渔业都被完全捕捞,因此没有增加产量的潜力国家。
◆地质专家:日本水下火山活动加剧或引发超级海啸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神户海洋探索中心教授耀西巽日前表示,日本的水下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其所蕴藏的能量巨大,有可能对人类造成影响。
◆全球首批甲醇动力运输船年交付
日前,现代尾浦造船近日和瑞典油船船东Marinvest签约建造2艘载重吨MR型成品油船,新船预计将在年交付。该船型是全球首批甲醇动力运输船。与传统柴油动力船舶相比,该型甲醇运输船能够减少95%的硫氧化物排放和30%的氮氧化物排放。
◆非洲岛国塞舌尔建海洋保护区抵债万美元
据英国《卫报》2月22日报道,非洲岛国塞舌尔正在新建两处大型海洋保护基地,作为回报,该国欠下的总额万美元的主权债务将被抵消。
海洋经济
◆江苏渔业产值预计达亿元升至全国第一
记者2月24日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年江苏省海洋“最严伏休”换来“十年最好”开捕,渔业产值预计达到亿元,总量由全国第二上升到第一。
◆央视财经记者深入獐子岛发现此事必有蹊跷
日前,獐子岛集团突然宣布扇贝大面积绝收,导致上市公司巨额亏损。时隔四年,扇贝,又一次离奇死亡!于是央视财经记者决定新年第一炮“起底獐子岛”。当记者冒着严寒登陆獐子岛实地调查,却发现扇贝的死亡原因和时间点果然有蹊跷。
海洋科技
◆海洋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初显威力提前30天预报海洋环境数据
记者日前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悉,自2年12月投入应用一年来,我国海洋科研领域运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P级“超级计算机”,在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药物筛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预报分辨率达到10公里级,预报时效可延伸至30天;初步完成了个抗肿瘤药物靶点与万生物小分子的筛选,并实现每两天完成一个靶点与万生物小分子的对接。
◆“潜龙二号”深潜连续三年应用获大量数据
“潜龙二号”数天前进行了大洋49航次首潜,潜水器在近海底工作30小时,航程约70千米,最大潜深米,在地形起伏多米的区域内,获得了大量的精细地形地貌数据和多种传感器探测数据。本航次是“潜龙二号”连续第三年应用,说明在技术上其完全具备了在洋中脊复杂地形中航行探测的能力。
◆“向阳红10”船成功回收八套海底地震仪
当地时间2月11日凌晨4点,正在执行中国大洋第49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科考船抵达作业区,成功回收了8套宽频带海底地震仪,创造了我国自开展西南印度洋海底地震调查以来的多项纪录。
◆“实验3号”船完成北印度洋考察任务凯旋归国
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返回广州。考察期间,中巴科学家在目标海域工作,获得多领域的第一手考察资料与样品,促进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的莫克兰海域科学研究,丰富了两国科学家海上合作经验,为进一步推动中巴海洋科技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时23天远望6号完成北斗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归来
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圆满完成第28、29颗北斗导航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中国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6号”,历时23天、远洋航行余海里,于2月21日凯旋归来,顺利返航至长江边港口停泊。
◆山东首条军民融合科考船“威海南海海梦”首航
2月21日,山东省第一条全知识产权设计建造并运行的军民融合海洋资源调查船“威海南海海梦”号首航仪式在威海南海新港举行,将赴南中国海执行海洋资源的调查、海洋环境的观测和海洋油气勘探等重要任务。
海洋能源
◆世界首批装备太阳能硬帆货船将启航
据TechNews报道,世界上第一批装备太阳能硬帆的货船将同时利用风和太阳能为动力,并准备进行为期12~18个月的海上试航,日本再生能源开发商EcoMarinePower(EMP)正在估算一艘船的硬帆能提供多少推进力、以及航运路线上可能获得多少太阳能量。
海洋文化
◆我国海军参与制作的大片《红海行动》热映
新春伊始,由我国海军参与制作的国产大片《红海行动》正式上映,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更令观众大呼过瘾。这部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而成的影片,生动刻画了我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在索马里海域解救人质、赴非洲国家执行撤侨任务以及从恐怖分子手中夺回核材料的故事。
海洋旅游
◆春节中国出境游火热南极游成长线旅游黑马
今年春节,中国出境游持续火热,南极游成为长线旅游的黑马。据统计,中国南极旅游人数逐年快速增长,从年不到人次升至年近人次,仅次于美国的1.5万人次,成为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
◆紧急提醒!近期去泰国旅游小心这种剧毒水母
中国驻泰国宋卡总领事馆2月22日发布公告,提醒近期前往宋卡府、苏梅岛等泰国湾海域游玩的中国游客警惕剧毒水母。近日宋卡府萨米拉海滩出现大量含神经毒素的僧帽水母,已致23名当地居民及外籍游客受伤,医院接受治疗。
来源:综合新华社、中国海洋网
以上就是本期精选海洋新闻,各位还看得满意吗?欢迎给小编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dl/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