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人文性较强的课文,如《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唯一的听众》等。教学这类课文,不少老师热衷于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习惯带着学生在“道理”上打转。由此,语文的色彩淡了,语文的课堂发生异化,甚至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较强的课文,如何实现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微观看,这是一个操作层面的实践论问题,但从宏观的视角思考,这个问题的背后,关联着我们对语文课堂“得意”与“得言”的辩证思考。
一、“道理”绕不过,怎么“绕”有讲究
其实无论是人文性“浓”或“淡”的课文,“道理”都是我们都绕不过的阅读教学之要门。其道理也很简单,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必然引发学生多元的反应,因此,启发智慧,熏陶情感,丰富体验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对于文中的“道理”,我们既不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也不能避之如洪水猛兽。
1.切忌“一绕到底”
所谓课文的人文性“强”,一般“强”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主题较鲜明和集中,人文内涵显而易见,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二是人文主题较多元和丰富,人文内涵有极大争议性,如《落花生》。无论人文内涵集中鲜明或丰富多元,课堂教学切忌自始至终在人文内涵的挖掘和理解上一绕到底。该教师《给予是快乐的》第一稿设计,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主线,整堂课从“谁给予谁什么”“谁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怎么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等人文主题层面的解读课文,教学过程没能精准把握“意”和“言”的辩证关系,重意而轻言,语文课当然也就像品德课了。
2.避免“只绕不出”
众所周知,语文核心素养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内容。如果说语文核心素养是一座大厦,那么,毫无疑问语言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思维须通过语言来实现、审美须通过语言来创造、文化须通过语言来传承。因此,人文内蕴的品得,也必须借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关照,审视语文课怎么“讲”道理,我们就会有拨云见日之顿悟:语文课上的道理,不是用来告诉和接受,而是需要感受和体验、描述和讲述。我们必须入得其中,出得其外,课文的道理方能化为孩子们流淌的语文血液。《给予是快乐的》的设计忽略了语言的品读和理解,对课文的道理只“绕”不“出”,显然是一种失误。
二、“得意”可先行,怎么“行”有规矩
随着年段的升高,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提升,人文性较强的课文,课堂教学可以“得意先行”,即先理解课文的基本人文内涵,再进行言语的理解和实践。但在得意先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意”的获得背景以及“意”的言语转换。
1.在文本语境中“得意”
皮特·科德指出:“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注重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人文性较强的课文,学生领悟文中的“意”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道理易得,而道理和文本语境的联系却常常受到学生的忽视。比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学生对课文的“道理”,很容易归纳,但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学生很难结合“保罗”和“小男孩”的经历来深入地体会——这才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在文本的语境中展开“得意”的过程,领悟“道理”的语境体验。为此,我们重点进行了两块教学调整:(1)以发现“疑问”回归语境:阅读“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质疑:“感受”一般都是从心里感觉到什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个词前面加上“从内心里”这几个字,这里是重复了吗?你怎么理解?(2)以寻找“意外”回溯语境:既然强调“从内心里感受到”,保罗的心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他收到了哪些冲击?阅读小男孩给他的两次意外体验,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得意”的过程始终于文本的语境阅读联系在一起,道理的获得和建构不再是“空中楼阁”和“无源之水”了。
2.于言语实践中“转换”
就一篇具体的文本而言,“意”的表现形式往往是统一且固定的。就像《给予是快乐的》一文,课文的道理既是它的题目。四年级的孩子对这个“道理”的复述和表达也能出口成章,但问题是,学生脱口而出的课文“意”未必真正能成为他们个体内心真正认同的“意”。如何提高孩子们对课文蕴含道理的认同感,避免“唱高调”的虚假得意?这就需要在课文蕴含的文“意”和学生的我读之“意”间进行切实的言语转换,让课文共性的“道理”转换为学生个性的“哲理”。我们进行了如此调整:(1)借助群文阅读,发现“分享”的快乐;(2)回顾自己的分享经历,重温“给予是快乐的”的体验;(3)联系生活经历,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给予是快乐的”的理解。
经过“阅读发现——生活回顾——言语表达”等言语实践,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文意”和“我意”的阅读转换,让道理更深入地走进了自己的生活世界,使道理不再虚无缥缈。
三、“得言”是本分,怎么“得”有底线
《易经》云:“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所以,得言是语文教学的本分,无论人文色彩强或弱的课文,教师都必须引导学生在得言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1.得意中得言,以“言”固“意”
老师们之所以认为“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堂教学在得意的过程中忘了得言,丢掉了语文课程的本分。所谓“得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治疗白癜风偏方拉萨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zz/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