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

红薯在中国前世今生,被明朝人冒着生命危险


白癜风科学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830/4459912.html

年,福建发生了大饥荒,很多百姓都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而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福建当局居然用了一颗小小的植物幼苗解决了难题。而且,这种植物慢慢在中国发扬光大,直到现在,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食物。

其实,这种植物就是红薯。说起红薯,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一种非常高产且廉价的食物,而且制造方法多样,还非常美味。那么,这种神奇的植物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它进入中国的餐桌又经历了哪些传奇呢?

要想说起红薯的来历,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红薯之父——陈振龙。陈振龙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官宦人家,虽然他的家庭很是富裕,但是福建整个省还是非常贫穷的。福建多山地,少平原,不管是种植茶树还是水稻都没法取得太好的收成,所以在当地,只要赶上旱涝的灾害,就一定会带来饥荒。

而陈振龙出生的时候,陈家就已经慢慢没落了,他不希望看到家族一蹶不振,同时也不想再看到人人饿死的惨剧,于是决定出海经商。当时的吕宋(今天的菲律宾岛)很是繁荣,于是陈振龙在青年时期就来到了吕宋岛做生意。

而在长期的生活中,陈振龙发现了一种非常神奇的植物,当地人管他叫做“朱薯”。这种植物不仅生长迅速,而且产量很高。最重要的就是他几乎不挑土壤,多么贫瘠的土地都可以长出非常好的收成。而且,他的口味很好,不管是蒸制,还是煮熟,甚至是生吃,都非常美味。另外,饱腹感还非常强,吃上一个就能够半天不饿。

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人饥肠辘辘的陈振龙瞬间觉得自己发现了宝贝,于是开始潜心研究这种植物,并且非常想把这种植物带回福建,让自己的家乡种植,解救那些百姓们。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陈振龙又一次喜出望外,这种植物的亩产量非常高。当时,中国主要种植的多是小麦和水稻,亩产量也就只有斤而已,而朱薯的亩产量却能够达到斤左右。

而且,当时的朱薯已经被一些殖民者带去了美洲,在美洲的种植已经取得了成功,陈振龙再一次坚定了这种植物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决心。但是,也正是因为朱薯在美洲的培育取得了成绩,所以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吕宋岛的国宝,不允许被偷运,一旦发现,就会被处以极刑。

但是,陈振龙没有想这么多,在他看来,家乡几百万人的性命远比他一个人的性命要重要的多,所以不管如何,朱薯是一定要带回去的。而且,他长时间的研究也不是毫无进展,他发现,这种植物只需要带幼苗就可以种植,没有所谓的种子。而且,怎么浇水和种植他都了然于胸了。所以,现在的唯一难题就是怎么把朱薯幼苗偷运回中国。

为此,陈振龙伤透了脑筋。起初,他曾经想的是把朱薯幼苗粘在货物箱子下方,悄悄带回国去。可是刚刚到了关卡,就被兵士们给发现了。兵士们对他厉声呵斥:难道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国宝嘛?你这是死罪。幸亏陈振龙随机应变,说这是不小心粘上的,兵士们这才放过了他。

此计不成,再生一计。于是,过了一段时间,陈振龙决定把几颗朱薯幼苗编成篮子,然后里面放上一些晒干的鱼虾作为掩饰,用这种方法回国。可到了关卡,还是被兵士们给发现了。这次,陈振龙的运气就没这么好了。兵士们拿起刀来,差点就要杀了他,好在他随身带着一些银子,于是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孝敬这些兵士。

兵士们心满意足,也就没有怎么难为他,不过还是把他打了几板子,关在大牢里很长时间。连着两次偷运朱薯的计划都失败了,陈振龙有些沮丧,不过他还是没有放弃。就在放出大牢不久,陈振龙就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偷运计划。临行前,他暗暗告诉自己:不成功,便成仁。我就不信,我不能给家乡人带去这个宝贝。

于是,这次偷运,陈振龙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他看朱薯苗子和一般的麻绳很像,于是就把朱薯苗子和麻绳混杂在一起,绑成了一个大粗麻绳,外边用泥土包裹,又装进了一个竹筒里。从外边看,全是泥土,即便打开,也是一颗粗麻绳罢了。陈振龙想的很好,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着这个竹筒,前往港口,准备登上回国的船。

检查之时,陈振龙的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好在这次的防护做的非常到位,没有人发现里面有朱薯幼苗,于是陈振龙一行得以回到福建。而回到福建之后,他一刻也没有闲着,而是赶紧把朱薯苗子拿了出来。经过七天七夜的跋涉,仅仅只剩了一颗苗子还能养活。陈振龙像供奉传家宝一样,给这颗幼苗浇水,施肥,培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颗朱薯终于长成了。朱薯长成了一大片,结出的朱薯也个头很大。陈振龙煮了一个,发现和当时在吕宋岛上的味道一模一样,激动地热泪盈眶。恰好当年又赶上了灾荒。当地的父母官也是非常着急,担心百姓的境况。而就在此时,陈振龙来给他报喜了。

再取得父母官的同意之后,福建开始广泛种植朱薯。果然,这种植物不挑土壤,产量很高,同时又容易饱腹,短短几年,家家户户就都吃上了朱薯,当地的饥荒情况也得到了缓解。如今,红薯依然是我们常吃的一种食物,而追根溯源,陈振龙的功绩实在是不能忘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zz/117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