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

菲律宾发展报告


12月7日,《菲律宾发展报告(-)》发布会暨年菲律宾国家发展形势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顺利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皮书团队共计32人出席会议并进行研讨座谈。《菲律宾发展报告(-)》是中国首部菲律宾蓝皮书,其突出特点是权威性和全面性,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其编撰工作由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团队领衔,凝聚中国多位研究菲律宾的专家学者的智慧,精心打磨,特色呈现,是国内菲律宾研究的重要成果。

与会代表合照

发布会

12月7日上午,蓝皮书发布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文科楼会议室召开。发布会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牛军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袁丁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教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谢炜先生以及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张朝枝教授先后致辞。

袁丁教授在致辞中对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对中山大学菲律宾研究团队成功编写并出版《菲律宾发展报告(-)》表示祝贺,同时从菲律宾的特殊性、中国的周边外交以及美菲关系三个层面指出菲律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专家力量投入到该研究中。

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袁丁教授致辞

吴杰伟教授代表菲律宾研究学界重申菲律宾研究的学科和现实意义的同时,指出菲律宾研究面临两方面挑战,其一是研究队伍体量小,分布零散,使得研究周期较长,变化较大;其二是理论化与体系建设存在不足,我国菲律宾研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致辞

方长平教授从国际政治研究发展历程和特点谈起,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历经了注重宏大命题、以大国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学理性不够强,到强调引进介绍西方理论、唯理论说话、缺乏问题意识、区域与国别研究薄弱等阶段。如今区域与国别研究被提上重要的议程,充满活力,相信未来菲律宾的研究将具有更广阔前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教授致辞

随后,谢炜副社长介绍了蓝皮书的整体现状与特点。此外,他还对菲律宾蓝皮书的未来编撰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总报告中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当年菲律宾的情况,预判次年形势;二是邀请更多国内权威专家参与;三是搭建菲律宾研究的数字化平台;四是立足中国,构建菲律宾研究的话语、学科和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谢炜致辞

张朝枝教授代表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以旅游为视角说明目前学界对东盟等小国的研究依然比较缺乏,指出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将继续依托地理优势,强化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张朝枝教授致辞

主题发言

发布会后,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学东副教授主持了主题发言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教授认为由于特朗普执政以来对东盟的政治重视下降以及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年以来将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最好时期”。随后,他从地理、经济、安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四个层面强调东盟的重要地位,并且提出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通过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由“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中国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对菲律宾的直接投资呈现出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以及越来越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两个特点。为此,他提出中国对菲律宾投资要以一种继承创新的模式扎根到菲律宾的社会内部,探索将中国技术、观念植根到菲律宾的社会土壤中。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郑先武教授则以历史的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菲律宾与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关系,指出菲律宾贯穿亚洲以及东南亚区域合作的起步和发展历程,从未缺位。

最后,《现代国际关系》副主编黄昭宇围绕国际问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进行发言,创造性地提出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四有”原则,即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有据可持,有章可循。

从左到右分别是:郑先武、黄昭宇

专题交流

在专题交流部分,学者们围绕“菲律宾外交政策与大国关系”“菲律宾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讨论。

菲律宾蓝皮书主编、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宇权副教授首先报告了年以来中菲政治、经贸和人文关系情况,总结性地指出这一阶段中菲战略互信稳步推进,经贸投资大幅提升,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但两国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张洁研究员分析了菲律宾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存在发展不足、部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此菲律宾政府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但是挑战依旧。在此背景下,中菲海洋经济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应该扩展与菲律宾海洋经济的合作领域。

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冯雷则针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下的美菲同盟关系进行报告,他解析了美菲在同盟中地位及作用的不对称性,认为尽管近年来美菲关系有所波动,但是特朗普政府在“印太战略”指导下明确把菲律宾列为美国“印太战略”的东南亚支点国家之一,将一贯模糊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性问题予以清晰表达,恢复和提升双边军事安全合作,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美菲同盟关系有回弹的可能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树春教授则阐述了冷战后的俄菲关系,他认为以杜特尔特年上台为界可以将冷战后俄菲关系分为两个阶段,而当前两国关系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以能源为主的经济合作和以军火贸易、军舰互访、联合军演为核心的军事合作。然而,尽管俄菲关系有所提升,但俄菲关系难有较大突破。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张宇权、张洁、冯雷、王树春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明亮副教授另辟蹊径,为学者们介绍了菲律宾国内极富争议性的人物——大法官卡皮奥。作为“南海仲裁案”真正的始作俑者和杜特尔特的对华政策强硬批评者,卡皮奥代表了菲律宾国内舆论的一种声音。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学东副教授重点对菲律宾及东南亚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报告。他指出,受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菲律宾兼具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中国的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沿线国实施产业升级和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菲律宾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友洋博士生阐述了菲律宾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述和思考。她指出,近两年菲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期待与担忧并存。据此,中国可以通过推动示范性项目工程、突出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打消大部分担忧并赢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厦门大学历史系陈遥博士分析了美菲非对称同盟中的“信任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他强调,美菲这种非对称同盟关系自成立以来对两国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盟历史上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困境,对中国而言,突破相关同盟战略压力的关键在于加强自身实力。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张明亮、王学东、郑友洋、陈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胡文涛教授阐述了中美博弈视角下菲律宾社会对中美贸易冲突四个阶段的态度变化。菲律宾国内媒体舆论的报道从“坐收渔利”向“殃及池鱼”转变。据此,胡教授指出,中国应及时研究中美贸易冲突利益相关国的舆情,以受害者的立场加强舆论导向。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菲律宾研究项目研究员李美婷从安全及安全治理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菲律宾博彩业发展对中菲关系的影响,她认为菲律宾博彩业是菲律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博彩业引发的安全问题及其治理困境对中菲关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王惟晋博士阐述了杜特尔特执政以来欧盟与菲律宾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关系发展。他指出,菲欧双边政治关系虽因扫毒政策剑拔弩张,但菲欧双边与多边各个层面的合作没有出现全面倒退,仍将继续发展。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谷名飞报告了菲律宾与法国的关系。他强调,近年来菲法关系逐渐缓和,反映了地区重要性的提升,未来菲法关系将继续从属于法美关系,并会受南海问题的影响,而菲法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仍将强于经济关系。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胡文涛、李美婷、王惟晋、谷名飞

除了菲律宾与大国关系,学者们还对菲律宾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交流。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陈世伦报告了菲律宾与柬埔寨的关系,认为虽然两国在博彩业沟通和合作较为紧密,但由于两国在农产品出口、国际劳动力方面形成竞争关系,两国关系整体上仍处于非正式、低度的交流状态。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陈世伦发言

菲律宾蓝皮书出版交流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编审宋浩敏发言

在此次菲律宾蓝皮书主编张宇权的主持下,发布会的最后一项议程顺利进行,学者们进行了有关菲律宾蓝皮书出版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交流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编审宋浩敏重点强调了蓝皮书编撰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她指出,皮书不同于文集,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共同发声的平台。皮书编撰过程中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年度性和权威性,注意把握研究视角和研究立场。随后,学者们就菲律宾蓝皮书下一年度的选题方向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案:杨婧、陈文娟拍摄:胡嘉静编辑:陈汝平初审:杨天虹、张宇权审核:张朝枝审核发布:屈琼婓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sc/51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