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智廷(香港粤语片研究会会员,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由于来自台湾的背景和在香港研究教授华语电影的经验,常被问到对于“香港电影已死”或“青黄不接”的看法,希望我比较港台如何培养电影新人才。新导演如何入行拍长片?前辈赏识,电视练功,创作短片,参加比赛,学院培养,政府资助。港台电影史对照来看,危机就是转机,电影不景气,年轻人反而有从谷底出头死里回生的机会。
始于短片的台湾新电影
台湾新电影诞生于年的背景就是国片不景气,录影带泛滥和一窝蜂的台产类型片在票房和金马奖双重溃败在香港新浪潮手中。
公营的中影公司总经理明骥推行“新人政策”,确定了“小成本,精制作,高效率”的制片方针,启用小野、吴念真、赵琦彬做企划,找来四位没有长片经验的年轻导演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以万台币制片费,小成本拍摄反映社会成长进步的集锦片《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杨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张毅
根据明骥口述,当时老一辈导演李行、白景瑞、宋存寿、蔡扬名会觉得万的影片是个侮辱,但小成本短片是新人练功的出路。陈坤厚导演小成本的《小毕的故事》,改编朱天文的小说,是新人编剧朱天文入行之作,演员也是新人。明骥培养导演、编剧、演员,也培养技术人员像摄影李屏宾、杨渭汉(《青梅竹马》、《无言的山丘》、《一一》)、声音设计杜笃之。
因为《光阴的故事》的成功,才有三段式电影《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导演陈坤厚摄影的卖座组合,搭配出身于实验电影金穗奖的新锐导演曾壮祥(16mm黑白短片《生命线》)与万仁(16mm短片《晨梦》、16mm长片《迷惘》),吴念真改编黄春明的小说。小野回忆,原本的企划是当红的侯孝贤、王童、林清介,因为王童在筹备《看海的日子》,林清介另有计划,于是从金穗奖榜单找了更年轻的曾壮祥跟万仁。
《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万仁、曾壮祥
值得一提的是,年第六届金穗奖最佳16mm剧情片《阴凉湖畔》的作者李安,是获奖两次的万仁之后的最佳人选,因为还在读纽约大学研究所,错过和侯孝贤合导的机缘。
电视练功
《光阴的故事》加《儿子的大玩偶》培养的七位年轻导演中,杨德昌、柯一正先在电视练功。
年首次制作电视剧的张艾嘉,邀请杨德昌、柯一正等人执导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以电影手法实景拍摄,在台视频道播出,预计11集各90分钟,拥有少见的宽裕预算,每集制作费21万台币。杨德昌拍了第五个故事《浮萍》,柯一正拍了《快乐的单身女郎》、《去年夏天》两集。
张艾嘉耳目一新的电视文艺实验,让人想起香港电影新浪潮先发生在年代中的香港电视新浪潮,罗卡说电视是香港新电影的“少林寺”,陈冠中说电视“像是电影的孵化器”。
《群星谱》是无线电视(TVB)第一部用16mm胶片拍摄的剧情片,实景拍摄,每集半小时。谭家明执导陈韵文编剧的《群星谱》之〈王钏如〉大胆探讨中产少妇情欲,“兼职男友”也难纾解语言不通、现代疏离的苦闷压抑,现在看来依然实验新锐。
《七女性》()谭家明导演
主掌无线节目制作的梁淑怡成立由刘芳刚主持的“菲林组”,用16mm菲林拍摄单元剧,包括警匪片《C.I.D》、谭家明陈韵文合作的《七女性》、触及杀妻弑父不伦变态题材的《13》、讲社会工作者的《北斗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sc/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