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女人那里去?别忘带你的鞭子!”
这句充满男权色彩的话出自19世纪的哲学家尼采。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一直以来尼采就以他深不可探的思想和毫不掩饰的厌女闻名于世。
奇怪的是下面这张照片。
在这张照片中,尼采和另一个男人站在马车前,拉着车杠子,他们的身后的车上坐着一位女性,她手中拿着鞭子,好像把前面的尼采当成马一样驱赶着。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幅照片的场景还是由尼采自己设计的。
不可一世的尼采这是怎么了?竟然甘愿为马被女人驾驭?
如果换了别的女人,尼采是绝对不肯的,可是在马车上的这位女性不是一般人,她是尼采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是诗人里尔克的情人,弗洛伊德的弟子,更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女性之一——莎乐美。
莎乐美,年出生在俄国一个显赫的将军之家,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一个女孩,上面有三个哥哥。莎乐美出生当天,沙皇给她的父亲写了贺信庆贺她的诞生,当地的报纸也报道了这一消息。
△少年时期的莎乐美
莎乐美的成长环境无疑是优渥和充满宠爱的,但她过得并不轻松。她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喜欢独自沉思,想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女性在那个时代仍然受到种种限制,她模糊地意识到自己渴望独立和自由,却似乎还不具备力量去实现它。
19岁那年,莎乐美离开俄国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求学,但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中断学业,前往意大利疗养。
在那里,她遇到了很多文化界精英和社会活动家。其中有两位尼采的朋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写信给尼采提到了这个独特的姑娘。
一位是照片中的另一个男人保罗·李,当时保罗爱莎乐美爱得发狂,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给好友尼采写信:“她充满了活力,天资极为聪明,她具有最典型的姑娘气质,而且还有点孩子气。”莎乐美敬佩保罗的才华,但对他的感情却没有超过朋友丝毫,保罗求婚失败后,选择以朋友的身份继续留在莎乐美身边。
另一位是德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物——玛尔维达夫人,那年,休学的莎乐美帮助玛尔维达夫人完成了著作《一个女理想主义者的回忆录》,玛尔维达夫人在给尼采的信中夸赞道:“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姑娘,我的书要感谢很多人,她就是其中之一。”
△尼采
当时的尼采因为健康原因已经离开巴塞尔大学,在欧洲各国游历养病,同时在构思那本伟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接到玛尔维达夫人的信后,认为这个叫做莎乐美的姑娘或许可以成为他的助手,但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这是玛尔维达夫人想要介绍给他的结婚对象,因此无不傲慢地回信道:“考虑到我在未来十年中想干的事情,我需要她!……(但)婚姻是完全另外的一章,我至多只能忍受两年的婚姻。”
这样的傲慢在尼采第一眼看到莎乐美的那一刻便瓦解了。
年,在玛尔维达夫人的引荐下,38岁的尼采见到了21岁的莎乐美。尼采被这个年轻姑娘的美丽、智慧和求知欲深深吸引,他呆住了,脱口而出道:“我们是从哪个星球上一起落到这里的?”
他形容莎乐美是“一瞬间就能征服你灵魂的人”。而尼采与生俱来的孤独和哲学思考也吸引着莎乐美,她与尼采、保罗组成“三人同盟”,他们每天一起探讨问题,聊天和工作,这样“三位一体”的生活今天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
尼采说:“我在这个夏季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同莎乐美交谈,我们在智慧及趣味方面有最深层的沟通……使我们相互间成了相得益彰的观察和被观察的主客体。”
△莎乐美
他们深入彼此的灵魂,在碰撞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想来,莎乐美形容这段时光“不是爱情、崇拜、调情和私通,而是工作、研究和哲学思考。”
但尼采却有着不同的看法,除了思想和工作之外,莎乐美对他更意味着迟来的爱情,这是尼采第一次真正的恋爱,也是唯一一次。他不满足于两人停留在朋友关系,甚至觉得好友保罗横在中间很碍事,他渴望和莎乐美独处,向她倾诉衷肠。这个38岁的哲学家怀着少有的兴奋跟朋友说,一位女性走入了他的生活,他打算向她求婚。
然而婚姻并不是莎乐美想要的,她不愿自己独立的人格被婚姻束缚,像拒绝保罗一样,莎乐美拒绝了尼采。
这伤了尼采的自尊,但没有减少他对莎乐美的爱意,不久后,尼采又向莎乐美求了一次婚,结果还是遭到了拒绝。
文章开始的那张照片,就摄于尼采第二次求婚失败之后,他安排保罗和自己像两匹马一样拉着手拿鞭子的莎乐美,说那是他们三人关系的绝佳展现。
可以看出,至少在尼采的心中,这段关系是由莎乐美主导的。浓烈的爱也许可以让这个骄傲的哲学家一时屈居于从属地位,但得不到回应的感情终究会伤害到他,加上妹妹的挑唆,尼采最终与莎乐美决裂了。
他写信指责莎乐美梦想把地球上最伟大的人物变成自己的玩具,还给诸多朋友写信控诉莎乐美。等恢复冷静后,他无法原谅自己粗鲁的行为,但他们的友谊再也没有恢复。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出版后,尼采曾说,如果要他从这本书和莎乐美之间选一个,那么他会把莎乐美当做自己的最终选择。
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直到年去世。
年,莎乐美的《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出版,以纪念尼采和两个人的友谊。
莎乐美关于性别和两性的态度,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前卫的:她将对保罗和尼采的感情归于友谊,她敬佩他们,与他们进行精神对话,但并不代表她爱他们,要成为他们的妻子。
△莎乐美与丈夫订婚照
最终娶了莎乐美的男人安德烈亚斯也按照她的意思,始终遵守着“终生不与妻子发生性关系”的约定,莎乐美甚至还让女佣与丈夫在一起,生下了孩子小玛丽,这个孩子被指定为他们夫妻的遗产继承人。
几百年来,莎乐美因此受到的诋毁与赞誉数不胜数,但她毫不在意。因为她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不爱的时候不会委曲求全,爱的时候就会勇敢地追求,无论爱与不爱,都不能丧失自我。
她与诗人里尔克的爱情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里尔克(左一)莎乐美(左二)
“你是我生活中第一个真正的男人。”这是莎乐美在回忆录中谈到里尔克时用到的句子,尽管他们相遇时,莎乐美已经36岁并且已婚,而里尔克那年才22岁。
他们在一个文化沙龙上偶遇,莎乐美的独特气质立刻就征服了年轻的诗人。里尔克从小家庭破裂,缺乏母爱,他敏感、孤独、脆弱,又充满激情和才华,那时莎乐美已经是欧洲文化界有名的作家,14岁的年龄差距并没能阻挡二人的感情,他们迅速陷入热恋。里尔克给莎乐美写了很多诗: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会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依然会听见你
即使没有脚,我也能找到路走向你
即使没有嘴,我也能苦苦地哀求你
卸下我的手臂,我也会抓住你
我将用我的心抓住你
就像用我自己的手掏出我的心
我的脑筋会围着你转动不停
如果你把一支火炬扔进我的脑海
我也会用血液把你负载
莎乐美给里尔克像母亲一样的爱,包容他,帮助他成长,照顾他多病的身体,里尔克为了莎乐美努力学习俄语,阅读托尔斯泰,和莎乐美分享自己的精神成果,他们一起漫游欧洲,结识朋友,写诗读书……
但里尔克对于莎乐美的依赖慢慢地超出了莎乐美可以忍受的范围,成熟的莎乐美意识到,自己需要足够的空间工作思考,而年轻的诗人也同样需要独立才能成长。
就像当初不属于尼采,不属于保罗,不属于安德烈亚斯一样,莎乐美也不属于里尔克。她只属于自己。
在炽热地相恋3年多后,40岁的莎乐美提出了分手。
里尔克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匆匆走入婚姻来疗伤,就像后来我们知道的那样,那段婚姻并不幸福。
△里尔克与妻子
分手3年后,里尔克与莎乐美恢复了通信,此后20多年再也没有中断过,直到年里尔克去世。
里尔克去世后,莎乐美一直不敢相信这一事实。年,莎乐美的论著《莱纳·玛利亚·里尔克》问世,是对里尔克的最好纪念。
有人评论莎乐美“她只点燃别人,让他们在爱的热焰中燃烧;要么使人休克,要么在她那里受孕,九个月后产下精神新生儿。”无论是哲学家尼采还是诗人里尔克,抑或她50岁那年师从的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都在与她相遇后达到了创作的巅峰,诞下了所谓的“精神新生儿”。
但他们忽略了莎乐美从来不是这些大师的附属品,她的存在也从来不是为了让这些男人成为大师。她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精通数国语言,在文学、哲学和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出版了多部著作。
△老年的莎乐美
她一生都拥有饱满且不衰竭的求知欲,渴望独立和自由。即使是在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面前,她也没有自我矮化成“剩女”,依然保持着冷静的思考和独立的人格。
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她勇敢地张开双臂去迎接爱人,但当这感情渐渐将她捆绑,她又能清醒地跳出来,不让自己被激情吞噬。
爱情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还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莎乐美这样的一生:保持独立,不断求知,热爱自由,勇敢去爱,不仅是一个女性、更是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最好的生活状态。
延伸阅读:尼采与里尔克诗选
作者: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译者:冯至
本书所收译诗包括德国、奥地利等国诗人歌德、荷尔德林、海涅、尼采、格奥尔格、里尔克、布莱希特等人诗作首,以诗人生卒年代先后顺序排列,是这些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冯至的翻译堪称德语诗歌翻译的典范,通过他的翻译,我们得以窥见德语诗歌钻石般的光芒。
编辑
亚莉
阅读,让一切有所不同
欢迎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ly/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