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

赣水南来第一阁赖竞林


冠病毒肺炎疯狂 http://www.jiaogulana.com/jglxw/6274.html

赣水南来第一阁

赖竞林

信丰阁横空出世,磅礴大气,耸立于青山之上,生落于繁华之地,依一分山水,亮一道风景。历史上,著名的亭台楼阁往往融历史文化、逸闻趣事、自然景物于一体,平添游客登高望远、追幽探胜之雅兴。信丰阁亦然,出发于辽阔,不止于壮美。

一、信丰阁里藏文脉

一阁一榭一匾联,几多风雨几多情。珠帘楼阁的匾额和楹联,是永不凋谢的千秋花朵,历来受到重视和垂青。信丰阁的匾联,或出之名家经典,或浓缩人文历史,是本土风物的灵魂和根脉,与干霄凌云的信丰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信丰阁正门,迎紫气东来。深沉的枣红圆柱上,开篇一幅楹联是:“两江锦向桃枝合,百里春从阁影归”。这联,出之明代南赣守备蔡汝兰“谷山前题”一诗。

明嘉靖四十四年(年),蔡汝兰奉巡抚吴百朋之命征讨下历(今龙南县境内),大捷,返赣途中,旅信丰,游谷山,与吴百朋相唱和,写有《谷山前题》一诗。全诗为:

闻说仙岩倚翠微,闲随野鹤扣云扉。

两江锦向桃枝合,百里春从柘影归。

回首倥侗无障翳,大观沧海有渔矶。

风尘老我烟霞日,此日何缘一振衣。

取颔联“两江锦向桃枝合,百里春从柘影归。”“两江”,指桃江和西江(古称梦水);“桃枝”,即谷山所在的桃枝堡。这句正合信丰阁所在的位置;“柘影”,柘树的影子,柘,一种乔木。今改“柘”为“阁”,一字之易,有点睛之妙。以此作为信丰阁正门楹联,位置精准,蕴意满满正能量。

从正门进入大厅,一幅面积为59.64平米的“大美信丰”巨型木雕画赏心悦目,震撼人心。两旁的长联为信丰今人所撰:

承日月光华圣塔鉴春秋玉带贯南北谷山起宏图桃水梦水奔海去,

接晋唐根脉叶率开基业紫亭建功德思玉耀将星文才武才上阁来。

这幅联下笔果断,气度不凡。甘紫亭(士价)和曾思玉,信丰人都耳熟能详,那么,叶率是谁?

叶率时任九江太守,是“南下干部”,准确地说,是南下逃难的“干部”。

历史上,“永嘉之乱”后,胡族大兵压境,西晋气数已尽,大批缙绅、士大夫和庶民百姓南下避乱,这是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徙。

九江太守叶率,也在这一史称“衣冠南渡”的洪流中,带领家族亲信南下逃难,辗转数月,逆赣江而上,经桃江,入梦水(今西江),在梦水河畔谷山(今大阿镇谷山)定居,形成谷山聚落,时在西晋末年,约公元年。“晋叶率为九江太守,与兄大司马混、太守仲通避刘曜之乱,奔豫章南野东界。率卒于谷山,混卒于首方口,仲通卒于乌漾滩,皆今信丰地也,故俱庙祀焉。”(康熙五十八年《信丰县志》卷十一)叶率葬谷山,人们立叶公庙祭祀。

叶率一行,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进入信丰拓土开基的客家先民,距今余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和相对成熟的耕作技术,无疑在蛮荒之地举起文明火把,为信丰的早期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信丰阁三楼正厅一幅大型木雕画“叶率拓土”,材美工良,纵理灵动,形象逼真地描述了客籍先祖们在信丰这片母土上垒石搭棚、拓荒垦殖、谋求生理的壮烈图景。

信丰阁大厅的西门,镶嵌一幅五字联:

望郭知民信,闻山识地丰。

此联出之清代信丰二甲进士黄世成“信丰风土”一诗。该诗全文如下:

家住何乡阁,桃源赣上行。

西南山依郭,东北水浮城。

户有唐朝籍,人皆中夏声。

先民遗旧谚,呼作小南京。

滩石峥嵘怒,舟从鸟浴回。

三桥水面卧,千蝶镜中来。

古墙粘天半,青山拥县隈。

汉时南野地,文物到今推。

山水明楼阁,烟岚映叠重。

玉交梅作壩,碧寺岭名松。

祖庙家家重,歌筵处处逢。

南村春事早,桃李发深冬。

桃梦双流夹,人烟聚水东。

鱼盐缘粤集,木筏向吴通。

望郭知民信,闻山识地丰。

从来俗直朴,惠化易为功。

(作者自注:邑有民信门及谷山、廪山)

黄世成(-),字培山,号平庵,信丰新田人,乾隆元年(年)进士,授礼部主客司主事,博学有文誉,是桐城派江西代表人物。

黄世成这句诗的本义是,瞭望信丰城墙,知道有座民信门(即老南门),听说有廪山、谷山,就能意识到这里土地丰饶。这是对“民信地丰”“人信物丰”最直接最地道的阐释,拿来做信丰阁西门槛联,再贴切不过了。

过后厅,出西门,在长廊中拾阶而上,便到了思玉台和紫亭。曾思玉和甘紫亭,一个现代,一个古代,一个武将,一个文臣,是信丰广受尊崇的乡贤,除了他们高风亮节、政声卓异之外,还有两个意味深长的相似之处。其一,他们都是省部级官员。甘紫亭任浙江巡抚,曾思玉曾任湖北省革委会主任、武汉军区司令员,都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其二,地缘相近。甘紫亭是县城水东人,曾思玉是城南游州人,两地隔江相望,都属嘉定镇。嘉定这地方,净出硬骨头。

站在宽旷的思玉台上,顿觉天地开阔,有居高临下,睥睨天下之慨。台中央置铜鼎,为王子午鼎,寓意“革故鼎新”,铜鼎底座正中“正气”二字,为曾思玉将军手迹。思玉台南边,山下那片农舍靓丽、瓜果飘香的平畴大地,便是曾思玉的故乡游州。蜂歌蝶舞、鱼米之乡的故土在欢迎将军归来。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于坡上者,紫亭也。想那一代名吏甘紫亭,明万历三十七年(年)病故于浙江巡抚任上,归葬信丰城郊九子岭,然四百年来,风雨侵蚀,墓塚荡然无存,仅留遗址。今天,家乡人民为其建纪念亭,馨香永驻,民望所归。和熙春风中,以匡时救民为己任的甘中丞仿佛又回到昔日那欢栖之地,温柔之乡。有道是:公去四百载,风韵犹存;山行七八里,亭影补孤。

信丰阁的匾额,同样大有来历,是站在墙上的历史。

七层楼的南、西、北面,置挂的巨幅匾额赫然在目:

南面匾额为“比屋弦歌”,这四字出自乾隆十六年《信丰县志·风俗》:“比屋弦歌曳金紫,而跻膴仕者项背相望。”比屋弦歌,意为繁华的信丰,人们比邻而居,到处是张灯结彩、流光曳影、市井热闹、歌舞不休的盛世景象。

西面匾额为“丹气接天”,选自明钟瓘诗《游南山观题壁》“岚光和雨滴春翠,丹气接天浮夜虹”句。钟瓘这句诗因对仗精妙,列入现今高中语文辅导教材。南山观在信丰南山寺右一里许,《游南山观题壁》全诗如下:

南山远势连崆峒,山下楼台烟雾中。

东海仙人诗满壁,月波道士颜如童。

岚光和雨滴春翠,丹气接天浮夜虹。

凭高一笑空宇宙,俯视下土尘蒙蒙。

(钟瓘,永丰人,字良玉,号西坡,明成化十四年进士,曾任湖北咸宁知县,素负气节,以直道忤时,致政归。数游信丰,邑人士多从之游。月波道士,时为南山观住观道士,号月波。)

北面匾额为“丰崇如廪”,出自康熙三年《信丰县志》:“县北三十里有廪山(注:今称天华山),丰崇如廪,县以此山得名”。

二、《古今形胜之图》

从南面登信丰阁,在雄伟高峻的山口,有一幅影雕地图—《古今形胜之图》供世人观瞻,这幅看似平凡的地图,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曲折故事。地图的绘制者叫喻时,制作地点在信丰城北天一宫。

明嘉靖十年(年),江西丰城人喻时(祖籍河南光州)乡试中举。这时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第一,等待朝廷选荐入仕。这样的官可不大好当,不但所授官阶低,升迁慢,而且经常被进士出身的官吏瞧不起。第二,既然成了举人,就得“拼”进士,以图来日会试、殿试成名。喻时选择了后者,终于在嘉靖十七年(年)荣登戊戌茅瓒榜进士。

从中举到进士,中间隔了七年,喻时也从25岁熬到32岁。这七年间,喻时除了读书进取,还得养家糊口,而最理想的谋生方式就是边读书,边教书。于是,他象许多学子一样,游学各地,以授课讲学为生。正是在这一情形下,喻时来到信丰,住在城北天一宫(也称北宫),从事教学,并依据《大明一统志》,绘制了《古今形胜之图》。

《古今形胜之图》右下角有几行字:“依统志集此图,欲便于学者览史,易知天下形胜,古今要害之地。其有治邑,原无典故者,不克尽列。信丰北宫编集。”

信丰北宫即天一宫。清道光四年《信丰县志》载:“天一宫,距城北迎恩桥里许,地居壬癸,小阜隆起。以形家(注:地理先生)言建寺其上,用来制南山、文明山丙离之火,免遭回禄,宫是以名。创于明,年月失考。中祀元天上帝,旁边祀明名宦王六如像。岁久倾圯。嘉庆十九年(注:年)邑人熊盛彩、黄尹班、陈泽亭捐金倡修。”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此设小学,后因建设需要,天一宫被拆毁,其遗址即今县民政局址。

《古今形胜之图》的左下角也有一列字:“嘉靖乙卯(注:年)孟冬金沙书院重刻。”这说明,在此图绘于“信丰北宫”二十年后,由福建省海澄县的海沧金沙书院翻刻。

海沧是明代闽南的重要市镇,今为厦门的一个区。在明末,闽南前往菲律宾马尼拉做生意的人极多,其中应有一人将这幅地图带到了马尼拉。西班牙驻菲律宾的第二任总督基多拉维查理士在马尼拉任职期间(—年),得到了这幅《古今形胜之图》,并将图呈送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古今形胜之图》现收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为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传入欧洲之中国全图,亦为欧洲汉学研究起源之文献,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笔记、麦哲伦环球航行海图并列为该馆镇馆之宝。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年。那年,中国中央电视台赴西班牙拍摄纪录片《周起元》,该纪录片主创是信丰乡贤曹放先生。他恳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陈毅元帅之子)帮忙,获西班牙官方许可,摄制组进入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采访,取得《古今形胜之图》的高清电子版,并将此高清正版转赠信丰县和厦门市海沧区,使我们有幸一睹年前绘于信丰的这幅《古今形胜之图》。

这幅地图纵cm,横cm,图幅两侧及图中空白处计有文字余条,近字,标注地名近千处,并用橙黄、蓝绿、青蓝三色染图上之黄河、江湖海洋及高山峻岭,绘有南北两京及十三省界线,“今”(明代)地名用朱文,“古”(明以前)地名用白文以示区别,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反映中国各地历史沿革与地理形势的地舆图。

喻时这人在明史上可谓显赫人物,但他在信丰呆了多久,信丰史志鲜有记载,其他地方志对其作为却载之甚详。道光《丰城县志》:“喻时,字中甫,松湖人。由知县升御史,历太仆寺卿,巡抚保定,总督三边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河南通志》有他的传记:“喻时,字中甫,光州人,嘉靖戊戌进士,拜征御史,劾奏严嵩诸不法事。疏上,即素服候讯。上心动,晋副都御史,总理漕运。立赏格擒大盗,奏减部税。寻总督三边有功,拜兵部右侍郎,协理戎政。告归数年,起补南户部侍郎,卒赠祭葬。”由此可知,喻时其人刚直不阿,所在著声。

令喻时没有想到的是,他在信丰天一宫如豆青灯下所绘的这幅图,经颠沛流离之苦,飘洋过海到了欧洲西班牙,在近五个世纪后,其高清复制品又以返祖归宗之荣,不远万里回到了它的诞生地。如今,这幅图已按原样石雕,镶嵌在信丰阁旁,走完了它艰难的回归之路。

赣水南来第一阁,细诉半部信丰史。厚重的人文底蕴,使信丰阁弥漫智慧与典雅,端庄与神韵。中外游客可以在这一历史长廊中,走进信丰古今文人最具情感的地方,找到精神家园和归属,领略那一份似曾相识的熟悉和温暖。东风浩荡,千年古邑正经历千年之变。

信丰阁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文末,谨以陋笔冒昧拟一联赞之:

砥柱翠微,八百里五岭余脉,山曰谷山,水曰谷水;

览极烟云,两千年瀛洲接武,阁惟名阁,士惟名士。

以上内容选自《文化信丰》信丰阁专刊

《文化信丰》是由信丰县委宣传部主管主办的本土文化双月刊,接受各类适宜本刊风格的文化艺术作品,投稿邮箱:whxfbjb

.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ly/56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