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

课外地理那些与地理环境相关的民居建筑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www.bdfyy999.com/jyfw/jzlc/index.html
导读

建筑是艺术的音符,该艺术的产生往往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作为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民居,作为一个区域的早期建筑代表,既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署、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人工环境。各地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的地理特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先让我们继续来了解南方民居以及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的联系吧。

南方民居

01天井(徽州民居)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

建筑四周围合,中央为天井(或称为内院),通过建筑与天井的组合,有效组织室内自然通风,产生自然通风的原理为:四周墙壁遮挡日辐射,使得天井在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比较阴凉,加上院内植被、水体的蒸腾作用和调节,进一步降低院落内空气温度,此时室内气温较高,院内冷空气在热压作用下流向室内;夜晚,院内空气受到周边建筑影响加热上升,而上空冷空气下沉,并渗透到建筑内,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在室外风速较大的情况下,内院处于负压区,自由对流比较活跃,热空气上升,受顶部风的影响迅速排走,“抽风”效果明显,可促进室内自然通风。

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马头山墙又称封火山墙,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

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02水乡民居(江苏苏州)

以苏杭水乡民居为代表。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依托河网交通运输体系,沿河发展,与水面交融的建筑风格,尽可能的接近、利用水体,形成亲水空间效果。

苏州地区的气候具有夏季温热多雨所以有利于遮阳防雨的屋顶、檐廊等,庭院、天井及通的空间布置、落地大窗等有利于采光和通风。

冬季寒冷有风则有防寒隔热的构造(如外墙用空心砖、落地长窗可改为双层等)。

03土楼(福建)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公元14世纪到15世纪左右,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往东南部的福建省,在这里建造了用于居住的传统建筑土楼。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抵御盗匪侵扰,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土楼中的每户家庭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庭院。土楼的底层是每户家庭的厨房和用餐空间,第二层是储存室,三层以上则是卧室。

土楼通常不会建在山顶上。几乎所有的土楼都位于谷底,理想的情况下背后靠山,前面有水流过,这是根据中国传统的算命方法“风水”原则建造的。

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筑上背阴向阳,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北面背阳,且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寒冷的偏北风,气温较低;而南面朝阳,阳光充足,且夏季炎热时,有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因此建筑上如果坐北朝南,一方面有利于通风,另一方面能产生冬暖夏凉等保温防潮的效果。

土楼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较高,可以防止发大水时墙角被冲垮的引患。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所以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从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夯筑成了厚实严密的墙体,这样可以防止台风的侵袭,也起到御敌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隔热的目的,住在土楼里的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冬暖夏凉。

土楼内外不设阳台,但土楼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04干栏式竹楼

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傣家的竹楼呈正方形,屋顶为三角锥状,有的用木片盖顶,有的用扁瓦,或草覆盖。整个竹楼用20至24根粗大的竹子或木料做支柱,柱子建在石墩上,以免受潮腐烂。按傣家习惯不能穿鞋进门。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

吊脚楼,也叫“吊楼”,和竹楼类似,下层架空,依河依地势而建。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05碉楼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

荒原上的石堆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

一座碉房中分布着各种功能的房间,包括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物间、牲畜圈以及碉房中必备的经堂,从生产到生活,一应俱全。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一般高三、四层,在高层有窗,可以抵挡外敌入侵。

总结时间到!

南北方民居实用性上的不同

?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

?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

?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楼,便于防御

南北方民居一般差异及原因

南方民居的特点:

南方的雨水多,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南方冬天不是很冷,屋内一般没有取暖设备;南方空气潮湿,房子开窗大,墙壁高,要通风防潮。

北方民居的特点:

北方干燥,屋顶多采用平面或者坡度小;北方冬天严寒,夏天较短,房子很注意防寒、保暖,有取暖设备:暖炕、暖墙、地炉;北方要挡风避寒,墙厚重朴实,墙壁窗户保温功能好。

敬请期待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

地理蹊地理学习的家园

长按/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ly/51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