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150716/4657304.html近些年来,在互联网企业出海需求的带动下,数据中心运营商和相关行业厂商也逐渐意识到海外市场的巨大价值,开始纷纷策划自己的出海之路。年12月19日,在第十四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IDCC)第二天召开了数据中心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本次论坛有包括信通院和数据中心国际合作促进会的专家,新意网集团、中国联通,小米集团以及Colt和PLDT等海外企业高管与会,对于中国数据中心企业的出海需求、痛点,以及未来趋势发表了深度解读。
在论坛最后环节,举办主题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展望与痛点》对话环节,SpaceDC全球战略销售和业务发展副总裁JeffreyTay担任主持,嘉宾包括奥飞数据COO杨培峰、Time亚太区经理李兴来、小米集团云平台部副总经理李海峰、中国联通新加坡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虎。
主持人:相信大家经过香港的都是已经在和MEGA-i以及新意网有些合作,至于后面更详细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联系中国大陆IDC行业的好朋友Coco同学。下面我们进入一个圆桌对话环节,主题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展望与痛点”,相信在座的各位嘉宾如果打算出海的话会对这个话题也会特别感兴趣,我们邀请到了一些重量级的嘉宾,有请SpaceDC全球战略销售和业务发展副总裁JeffreyTay担任主持,同时Time亚太区经理李兴来、小米集团云平台部副总经理李海峰、中国联通新加坡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虎。
SpaceDC全球战略销售和业务发展副总裁JeffreyTayJeffreyTay:接下来我会让每个嘉宾稍微介绍自己的公司和业务,可能大家对小米以及中国联通都很熟悉,但对其他公司不太熟悉,所以我们会介绍一下他们的公司和职务,然后正式进入讨论。
杨培锋:我是杨培锋,来自奥飞数据。奥飞数据是国内的一个专业的IDC运营商,也是在深交所上市的国内为数不多的IDC企业。目前我们在国内的主营业务是自建数据中心,目前在北上广深的核心区域有7个自建数据中心。我们从年开始就在做海外业务,目前业务覆盖全球15个国家、20多个城市,网络级别相当于在中国出海IDC行业TopLevel的水平,非常感谢在座客户的支持。我本人在奥飞担任COO,负责技术服务和国际业务,同时也有商务方面的合作,借此机会感谢大家的到来。
李兴来:我是来自Time的李兴来,目前我们提供固网服务给本地的EnterpriseCustomer,除此之外我们也有数据中心,等于马来西亚MEGA-i这样的IDC,很多在马来西亚落地的国外运营商都会找我们。我们也在海外投资了几个海底电缆,目前在东南亚地区除了马来西亚之外,我们也在泰国和越南投资了一些公司,所以如果大家需要东南亚地区的服务我们都可以提供支持。
李海峰:小米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企业,也是快速成为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按照着装来说我们也穿得很年轻。我们的部门是小米云平台,负责小米关于IDC采购或者IDC基础运维,PaaS也是由我们部门提供基础服务。我们既帮助小米做IDC建设,自己也带了一些业务,比如小米云服务和小米帐号,所以对业务层的痛点还是很熟悉的。关于展望和痛点这两个话题,我们可能是讲一讲痛点这个话题的合适人选。
李飞虎:我来自中国联通亚太南区,也是亚太南区运营公司的总经理,包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公司的总经理,可能这是在座的伙伴最关心的两个热点,今天大家谈的已经不是出海了,而是国际化。要是讲出海的话可能第一站就会选择香港,站稳脚跟之后继续往南走,如果不能把新加坡的这些点占好,进军东南亚乃至国际化就都是不可能的话题。
今天很多嘉宾谈到的问题都代表着行业演进的历史,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最成功的企业都是站在电信行业之上的企业,发展迅速、规模很大,也是超越了最强大的美国走在前面的最好的代表,包括有些智能制造也是在基于电信的开放带来的巨大的成果。
今后我们面临国际化也有一些走出去的好的企业,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被家里人说到,如果有能耐就远走高飞,如果没能耐就回家守着父母,优秀的企业总是希望走出去,海外很多国家好的企业也希望迎接中国开放带来的高速发展,能够为自己的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活力,所以我也很愿意配合数据中心产业联盟站台,希望今后给你们多做点贡献。
JeffreyTay:在座的各位有三位姓李,李是一个大姓,新加坡的国父也叫李光耀。我们在东南亚部署在菲律宾和印尼,数据中心是26兆瓦和17兆瓦,目前正在新加坡做收购,暂时不能宣布是哪一家公司,也在越南和中国两大公司去谈。目前我们开始选址,接下来会和中国内部的朋友配合,跟后也会大力支持MEGA-i。目前我们也在和美国的合作伙伴谈合作的事情,也和培锋去看了NBA,两万多名观众气氛的确不一样。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出海的问题,主要是供应商和客户两个角色扮演,大家面对着不同形式的问题和挑战,这些对中国企业的规划到底有什么影响?站在供应商和客户的角度,请你们谈一谈中国企业出海的形势和展望。
李兴来:应该说马来西亚不是中国公司落地的第一首选,他们去到东南亚地区的第一首选都是新加坡,其次就是人口比较多的地方,比如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马来西亚也是一个很好的国家,地理位置靠近新加坡,人力成本也比较低。
JeffreyTay:马来西亚的确是一个好地方,唯一的挑战就是对政府的政策,会不会影响到中国企业出海?
李兴来:我认为不会,因为马来西亚有很多华裔,多数都会讲中文,语言沟通方面是很占优势的,比如你们做IDC行业的话都不需要License,可以直接设立DataCenter,我们政府很鼓励外国企业来到马来西亚投资IDC行业。
JeffreyTay:目前马来西亚最大的投资企业应该是腾讯,应该还有小米吧?请海峰说一说客户端的挑战。
李海峰:我们出海应该是年,最早选择的是美国,当时主要是业务驱动,因为那个时候已经看到手机行业逐渐见底,IoT行业正在兴起,国家层面也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制造业将会过剩,我们刚好正在做移动互联网行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偏业务层的公司,当时我们就是和当地IDC合建,肯定是选择轻资产的方式,因为成本相对比较低,最早选择的是AWS,所以也是电力比较充沛的美国西区。
我们觉得挑战比较大的是合规和法规的问题,哪些区域真正能够让业务走出去,尤其是最近两年的西方国家保护主义兴起,GDPR这些都非常多,我们能够合规使用这些资源是需要思考的第一要务,然后才是和质量相关的就近服务或者覆盖人口,再接下来就是关于运营成本,包括未来的维护成本,长期合作关系也是我们考虑的方向。现在最难的还是未来我们要去哪些国家布点,这个选择本身对我们来说蛮陌生的,当地的环境真的千差万别,我们也去过印度和欧洲国家,真的是和中国相当不一样,这是我们觉得很痛苦的地方。
李飞虎:中国联通作为最早出海国际化的电信运营公司,我们既是IDC和网络的供应商,也是采购方,因为我们也有建设、运营和集成,所以这些共同的角色下能够理解安全运营、安全连接所带来的沉重的责任和教训。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出海和国际化的时候交的巨额学费,出海的时候大家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我怎么发展,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风险。要想去到一个新的地方站住脚,必须考虑你能给当地带来什么。
我们有机会接触马来西亚从反对党变成执政党的陈国伟,谈到我们在那里的投资布局的时候,马来西亚本身是中国出海企业特别是OTT企业,原本想要Base在马来西亚覆盖全部东南亚,因为新加坡是马来西亚分出去的,所以在电信网络其实并不弱,地理位置上相当具有优势。其实选择首先考虑的并不是业务,而是地理结构适不适合发展IDC,全球少有的几个地方包括新加坡和吉隆坡,这些都是在全球地理上处于南北极的中心,两百年以内几乎没有发生过自然地理灾害的城市,非常蹊跷。再往旁边走一走,比如印尼、泰国和菲律宾,需要考虑火山、地震、海啸、台风,而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年四季如春如夏,基本上没有自然灾害。
IDC永远是位置、位置、位置、位置,但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同时,我们要看政府对这个行业有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和马来西亚政府也有交流,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巨快地成就了中国,其实也有波折,但总体来说是非常像的。马来西亚非常在意向中国学习,他们看到了这些,一定会把地理位置的优势使用上。我们要看政府有没有想把老百姓的生活带好,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想要发展,越是有坚定的政策导向。
出海国际化的企业需要知道当地希望看到的是什么,他们第一想看到的你带去的是不是投资,能够带动当地行业的发展,中国靠电信开放带动了OTT企业的高速发展,有没有带去最新的客户?如果仅仅带去的是酒店和赌场他们是不欢迎的,但如果能够让相关产业得以发展,他们是极其支持的。作为当地政府想要看到你解决了多少就业,让多少他们的公民就业稳定,政府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市民的就业。再就是看是不是本地交税,如果是一个跨国企业,总是想在那里建一个办事处,而不是在当地让他也赚钱你也赚钱,走到最后一步就是你想靠自己的企业扩大经营,其实在这件事情上会有很多风险。
出海的企业更多的是看好自己的优势和共性,再去看别人对你的期待,如果把这两个结合好了,接下来的就是你自己除了定位,其它的场合也有类似的演讲,千里之行始于企业,就是你到底叫一个什么样的名字。现在国内有一个企业是一个什么动物,好像是重庆的猪八戒,如果还是叫这个名字,可能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完全不行。中国有大量的新加坡投资企业,但绝对没有看到一个企业冠以新加坡的名字,所以不妨改成当地的名字更有利于发展。
杨培锋:说到我是站在用户角度还是站在供应商角度,其实是这样的,因为我本人在做海外业务也有四五年了,刚才海峰总说得很对,所有的经验都是来自于痛苦的挣扎或者来自走出的泥潭。现在我发现我是针对IDC这个行业,中国出海的海外IDC企业还是本能站在国内IDC业态发展,比如建了一个机房,围绕机房为中心来做一些业务,其实这是很单一的市场,怎么才能在某些区域有多个分布的节点?其实这个时候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去找资源、怎么去找国家。很多时候客户要你带路,你要协助去看一看这些市场。吴昊分析得非常好,就是要把这个国家的人口、互联网经济发展和消费行为都做出来,这是一个有价值的IDC公司能够给客户带来的,能够在关键时候告诉客户,其实最基础的就是怎么寻找资源,怎么Operation。
全球化资源怎么才能用起来?各个节点之间的资源,或者国家的资源怎么使能起来?比如提供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现在IDC企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经历过快速的发展、尝到甜头以后失去了发展的方向,自己的战略定位都不太清晰,高速发展的行业当中只要不断投钱的话,竞争逐渐激烈的行业当中核心定位在哪里,这是很关键的。可以看到很多公司都是平台化的,强调的是赋能,算力出海是中国企业的特色,很多时候都是基于生产、基于工业,这个平台化很重要,也是传统IDC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要求的。
IDC公司是最有基因、最为灵活,因为没有帮扶所以很容易转型,其实IDC企业应该是为中国企业出海打造一个统一的市场,不仅是技术方面,而且在资讯、业务和各个方面,比如现在去印尼、去马来西亚都有政策,我们做IDC基础服务的作用就是给大家打造一个统一的市场,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其实这一步很难,我们要屏蔽所有底层的不规则或者差异,通过平台输出和运营能力输入,结合客户需求来做,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但后面在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当中,中国企业一定会有能够为中国用户出海,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做成统一市场的几家公司的存在,我是非常看好这个市场的。
JeffreyTay:我也算是一个出海的企业,包括去印尼、菲律宾和新加坡,只有一百万的人口,一年四季买衣服很便宜,不用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服装上面,出海的时候我们也会考虑很多东西,比如现在要在中国开八个点,挑战就是怎么和中国企业配合,我们必须理解中国企业的文化,这些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小米开始在印度发展的时候,印度人都说小米是印度公司,那种形象问题的确是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站在客户海外布局的角度,希望供应商如何配合业务规划部署满足运营方面的要求?
李海峰:我们认为业务要去哪里需要我们提前知道,选择合适覆盖的点,比如在欧洲不见得每个国家都要布一份,因为规模效应,我们更愿意选择更集中的方式提供,比如俄罗斯之类的,我们很难选择特别成熟的供应商,包括各个国家都有严格的法律限制,有些可以跨国传输,有些不能跨国传输,这些都是我们考量的方向。小米公司的战略蛮清楚的,就是双引擎,一条是和手机互联网相关,另一条就是IoT,这些在海外的推广仍然是巨大的挑战,不管怎样就近连接、怎样和各个供应商合作,其实都是蛮难的。我们会选择人口比较多、发展水平中等的国家,比如东南亚和印度,现在看起来是俄罗斯、欧洲、日本和韩国,这些都是我们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jt/1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