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

二战如何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种类各异的帝国之间的冲突,战争的方式也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去甚远。科技的发展让进攻方的优势大过防守方,飞机、大炮战争也让更多人死于战争。整个二战总死亡人数达到万人之多,其中有半数是平民。德国几乎就要跳脱晚期的帝国模式,而日本一改上个世纪的潮流,证明帝国扩张不是只有欧洲人才玩得起的游戏。那么二战过后为何帝国主义体系被瓦解?过去帝国相争的经典故事却在战争结束时开始转变,老牌的帝国又为何无法恢复昔日“荣光”呢?

20世纪出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

德国背离人类道德,残忍对待其占领的地区,注定无法建立新的帝国

德国试图抹去波兰、南斯拉夫与捷克斯洛伐克之名,因为“任何权力都不许下放给劣等种族”。知识分子、政治人物与专业人士惨死;整个村庄遭到屠杀,让人知道抵抗是没有用的。大约有万非犹太裔波兰人跟波兰几乎所有的犹太人一起被杀。即便德国在希特勒入侵苏联以前曾向苏联购买乌克兰生产的谷物,但在占领波兰之后,则对乌克兰农民没有兴趣,想要用这片土地用来移民。

二战德国最大控制面积

德国人并没有多少人移民过来,但却有四百万平民被杀。乌克兰人的教育在四年级以上全部取消,医疗服务也被废止。德国甚至对于在德国工厂内启用波兰人和乌克兰人当奴工也有疑虑。等到后来战争一拉长,德国人的确用起斯拉夫劳工,不过是根据他们最冷酷无情的“种族法”版本行事。而在宰制与排挤种族的庞大过程中,灭绝犹太人则是最极端的一步。

《凡尔赛条约》之后,差劲的“国家与民族配对”早就已经在中欧引起种族清洗的活动,而德国正好利用了中欧地区的这种支离破碎,创造“匈牙利人”的匈牙利、“罗马尼亚人”的罗马尼亚,这看起来跟德国的种族思想颇有相通之处;随着战争继续下去,匈牙利人与罗马尼亚人直到这时才了解到:德国统治者不认为其他人的民族理念可以跟他们的相提并论。把东欧变成德国粮仓的想法是个败笔,带来大规模的饥荒,却没能创造新的“日耳曼”农业地区。

至于在法国、荷兰、丹麦和其他西边的国家,由于这些地方有在种族方面可以接受的中间人能用,德国便能维持某种可接受程度的合作,为自己的战争机器提供给养。德国并没有将世所公认的德国效率带入欧洲的生产活动;他们转换欧洲的产业以为己用,牺牲的则是占领地区的需要。

出于意识形态与实际上的因素,希特勒并未有效利用德国所征服的国家,如法国、荷兰和比利时手上的殖民地。再来说说中东,虽然中东具有战略地位,也有石油,但德国却没有用有计划的行动挑战英国对阿拉伯领土的微弱控制,英国因而把这些重要的资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是在欧洲内部还是欧洲以外的地方,德国帝国都拒绝使用许多其他人早已发展出来的帝国手段。

英国、法国、苏联、美国,这些帝国阻止了德国再造世界的野心;战争的赢家也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样,是靠着汲取跨国家的资源打胜仗的。美国与苏联把横跨了两块大陆的人力与生产结构都投了进去。德国这个敌人,迫使两个大不相同的强权组成典型的帝国同盟。美国提供苏联占全部百分之十的坦克、百分之十二的战斗机,以及大量的食物与技术支援。

英国、法国、苏联、美国联手的象征

另一方面,苏联在经历年德国进犯后的庞大损失之后,重组了兵力,并将国民与国家战略资源撤离到国土东部,远离战场。超过一百万名囚犯从劳改营里得到释放,以便用于补充兵源或者进行生产。消息封锁让苏联人民对军队在战争初期的损失毫无所知,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则为苏联人民提供精神动力。尽管苏联在乌克兰与其他西部地区的控制可说是虚弱至极,但德国种族主义终究还是输给了苏联共产主义。但是,苏联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万名苏联战斗员以及万名平民死于这场战争。

大约有万来自殖民地与自治领的人为英国帝国而战,这个数字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多,约是英国总体兵力的半数。对于阻止、击退缅甸与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日军来说,印度的贡献很大。就连在印度国民大会党领导的反殖民抗议活动正在进行时,募兵率仍然高涨,逃兵人数也很少。可以说,是印度的部队在亚洲救了英国帝国。

英国殖民地

和一战情况不同的是,法国在战争一开始就战败,部分国土甚至被占领。二战期间在德国攻入法国并迫使法国投降后,扶持法国政府要员组建的维希政府,名义上还维持对法国多数殖民地的控制。但其中却有一群如法属赤道非洲的殖民地,反过来与夏尔.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合作。

法国殖民地

法属赤道非洲是由菲利克斯.埃布埃所领导,这位出身圭亚那的黑皮肤法国人踏上殖民政府顶端的不凡道路。埃布埃的行动让“自由法国”能宣称延续法国的光荣。至年,法国在英国与美国的帮助下重新夺回北非领土,为反攻法国提供根据地(与可观的人力)。到了战争结束时,法国的领导阶层大多认为,是海外的成员拯救了法兰西。

日本野心太大,无法控制其侵略的庞大领土,最终只有走向灭亡

由日本早在年就已经开始入侵中国。当年法国被德国攻陷时,日本便施压维希政府签订协议,允许日本使用印度的法国港口。事实上,对日本来说,法国成了个次一级的帝国承包人。维希政权焦急地想保住自己名义上的主权,至于法国经济帝国主义的果实,如橡胶、米、煤与其他矿藏则喂给了日本这个战争机器。

日本二战入侵范围

但日本夹在各个帝国之间的位置仍然让它备受掣肘,要面对所谓的“ABCD包围网”,即美国、英国、中国与荷兰。日本需要石油以及该地区的其他资源,担忧其他帝国势力的抵制(美国禁运石油),同时也体认到美国正稳定地加强准备,要来对抗日本的亚洲野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决定对自己的帝国对手先发制人,如同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做法。年12月7日,美国珍珠港遭到攻击;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马来亚、菲律宾与香港也被入侵。日本希望德国击败荷兰之后,自己就能更有效地拿下印度尼西亚,就和拿下法属印度时一样。仗很难打,但日本还是掌握了石油与其他物产等所有重要补给的取得管道。英国人自己是有能力布署庞大的帝国军队来抵抗日本的猛攻,但他们没法从欧洲腾出手来。到了年5月,从缅甸到菲律宾,大半个东南亚地区都落入日本的控制。

日本偷袭zhenzhugang

对英国、法国以及荷兰来说,这些损失所造成的不光只是军事上的重挫。日本人的成功,把这些国家对殖民领地的薄弱控制摊在阳光下。日本点醒了荷兰、法国与英国领袖:他们所能达成的,不过是对其统治有条件的服从而已。

战前就已在印尼、印度、马来亚与缅甸开始对抗帝国统治的本土民族主义者,他们是否真心相信日本团结全亚洲人的主张,还是为了其他政治或腐败的动机而与日本人合作,这到现在还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但日本所达成的,其实也只是有条件的服从。日本人务实地统治自己迅雷不及掩耳打下的领土,果断镇压造反行动,有需要就征集奴工。

日本军队只要觉得哪些地区靠不住,就会屠杀整个社群的人,例如对付新加坡的华人时。征服地区奴工的生活条件在情况最惨的时候,堪称是朝不保夕,就跟德国利用奴工的情况不相上下。在亚洲部分地区,“慰安妇”还会被强拉来满足日本士兵的性需求。过去掌握印尼经济的荷兰移民以及运作政府的官员,则是跟其他欧洲人一样遭到拘留。

日本比任何侵略者都更接近征服中国,但它并没有成功。中国虽然失去大片领土,但仍然没有战败。中国始终在奋力抵抗着日本侵略者。与此同时,美国人与英国人从印度出发,越过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终于为中国带来补给。

在印尼,先前被荷兰人抓进监狱的苏卡诺有办法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宣布独立。到了越南,胡志明一个村庄挨着一个村庄,在农民水深火热的乡村地区建立组织。他最后在河内扎根,更在战争结束时掌握了主动权。某些缅甸与马来亚政治领袖和日本有一定的合作。

由于英国从印度反攻,美国则利用或占领太平洋上的基地(这显示出“飞地”殖民地一直以来都很有用处),日本于是便尝试不同的帝国策略。年3月,日本终于把法国人踢出印度,在自己掌权的情况下把“皇帝”的称号给了越南名义上的国王保大。

到了印尼,日本则许诺更完整的独立形式,但却光说不练。在盟军的进攻下,日本在亚洲的版图不断缩小,再加上年8月两颗原子弹分别落在广岛与长崎,日本只能屈服于形势被迫宣布投降。

欧洲老牌帝国元气大伤和民族主义运动,再也无法回来原来的帝国秩序

二战中,欧洲帝国无论输赢,都遭受极大的损失:国内经济举步维艰、债台高筑,经历三十年的战争准备、执行与战后复原后,人民都渴望保有自己的幸福。法国、荷兰与英国在东南亚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它们得重新征服某些殖民地,但在年,人们实在看不出来它们能做到什么地步。各地的民族运动得到大好机会,得以宣称殖民国家的土地应为“他们自己”所有。

二战期间民族主义运动就在这样的形势里站稳脚跟,挑战欧洲统治的回归。战争结束不到几天,苏卡诺和追随者就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他们也得到足够支持,足以有效控制住部分爪哇岛。他们充分利用了英国派兵所需的好几周时间;荷兰军队甚至来得更晚。至于越南,胡志明扎根乡里的组织迫使“保大帝”退位,接着在河内建立有实权的政府。他在年9月2日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越南独立

在演讲中,胡志明对着一大片的群众,引用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美国的《独立宣言》,诉诸于跨越帝国、普世皆然的解放论调。法国政府不顾各界劝说,试图重新建立控制,在越南南部也收到些成效。但胡志明很快就证明,他在北方的根据地强大到让法国无法削弱。法国人愿意与胡志明就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进行协商,条件是要他留在法兰西帝国之内,但最终越南终究独立。

两大超级强国从战争中浮现出来,不愿回到昔日的帝国体系。

苏联对希特勒的胜利,似乎让取代资本主义帝国的另一种选择显得更有分量。在过去帝国竞争中首当其冲的中欧地区,苏联的势力已经正式扩张到大部分的土地上。苏联版的世界新秩序吸引许多西欧地区的工人、政治组织者与知识分子。敌对的帝国在中国、东南亚与殖民地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已经筋疲力尽。在这里,共产主义的未来似乎更有前景。

美苏开始有着自己向往的国际社会秩序

而美国至多只愿意协助盟国重建他们的殖民帝国。或许,美国的领导人偏好更开放的战后秩序,因为比起面对强大的帝国,美国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更能够影响小小的民族国家,但他们又担心没有帝国控制的世界有利于共产主义的扩张,于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美国已经展示过无与伦比的新军事技术的力量。但美国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定位自己的政治手段,包括比殖民来得更有效的工具,比如灵活的军队、许多国家的商业精英都想分一杯羹的经济体系,以及美国人深信其他人会想模仿的生活方式。战争开打以前,美国就已经开始放权给菲律宾的精英,把他们有效地纳入势力范围;战后,美国也信守让菲律宾独立的承诺。美国对殖民帝国的矛盾心态即将为战后世界带来冲击,但此冲击却跟政府所希望或计划的情况不完全一样。

总结

德日的失败,老牌帝国伤筋动骨,民族主义的觉醒以及美苏致力于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都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的瓦解。虽然,英国与法国仍然认为自己的殖民帝国可以重获新生,甚至它们比以往更需要以前的帝国模式:出售橡胶、锡、铜、金、石油、可可、咖啡与其他殖民地物产,恐怕是唯一还能赚取外汇,并在世界舞台上重申一席之地的机会。但他们那时候还不明白,自己的帝国体系早就开始在东南亚分崩离析了。而他们很快也会了解:二十世纪的这场三十年战争对帝国体系的伤害,比起前几个世纪帝国之间的大战要严重得太多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gs/117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