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梁海明冯达旋
单位:丝路智谷研究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接近五年,受到与中国文化冲突、现实利益冲突、经济利益冲突和地缘经济等因素影响,不少人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不少质疑,甚至存在曲解的情况。
这些质疑、曲解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实力和能力的质疑,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政府的质疑也随之加剧:中国的经济前景究竟如何?如果未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会否影响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背后“政治和意识形态主导”的质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的另一项主要质疑是其带有与美国博弈的用意,部分国外舆论认为中国希望利用“一带一路”令亚太地区力量平衡再洗牌,或是类似美国当年推动“马歇尔计划”一样,以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并认为在此倡议下推进的项目可能遭遇政治风险,甚至存在毁约风险。
三是升级版的“中国威胁论”。中国长期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越南等国家存在领海方面争端,尤其是南海区域,中国在此方面宣示主权的做法被不少国家解读为态度强硬,野心勃勃乃至恃强凌弱。“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企业和资金进入部分地区,也被认为是对当地经济的威胁,对本土企业的排挤。
在近日,部分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最新的质疑,则是认为“一带一路”项目已大量受阻,陷入“麻烦”的中资海外基建项目正在激增,并认为这是由于中资企业的管理不善、缺乏透明度造成的。
作为从年初就开始进行“一带一路“研究的学者来说,我们认为,部分国际舆论之所以对”一带一路“出现上述的质疑与误解,是未有掌握国际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资本、产业转移趋势以及海外投资的定律造成的。
在此,我们略作解释。
其一,不是所有中资企业到海外投资的项目,都是“一带一路“项目。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政府暂未对外公布被认定为“一带一路”项目的清单,但从中国国务院各部委的公开信息所见,绝非所有到海外投资的项目,都能算是“一带一路”项目。例如,中资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项目等均不属于“一带一路”项目。又例如,使用不符合投资目的国技术标准要求的落后生产设备的项目,以及不符合投资目的国环保、能耗、安全标准的境外投资项目,即便所在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均不属于中国政府官方认可的“一带一路”项目。
至于哪些海外投资的项目属于“一带一路”项目,从中国政府部门的相关公开信息可观察出,只有符合“一带一路”所提出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项目,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的项目,同时又能够带动中国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和技术标准输出的项目,能够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合作等的项目,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一带一路”项目。
另外,从中国政府认可的“一带一路”项目范围可见,部分舆论认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是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销过剩产能、污染项目也是无稽之谈。原因非常简单,中国倾销过剩产能和污染项目不可能有出路,不可能被接受。在这个地缘经济的时代,中国当前实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的,主要是高铁、基建、核电和航天科技等能够代表中国最新、最强的优势,最“优质”的产能,才能有机会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全球市场份额中,努力扩大中国国际市场份额。假如输出的是过剩产能和污染项目,就无法在竞争中抢到市场。
其二,当然并非所有“一带一路“项目最终都能成功。
一些国际舆论“神化”了“一带一路”的项目,认为这些项目只要有“一带一路”加持,就必然可以成功。但这个“神化”并不能改变国际投资的客观规律:海外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国际上一般只有30%,另外的70%效果不明显或者失败。这一规律由国际会计咨询机构毕马威(KPMG)提出,该机构从大量全球并购和整合咨询工作中,总结出一个著名的“七零定律”:70%的海外并购案较难达到预期目的,而70%的不成功案例源于并购后的整合问题。
所以,海外并购项目的全球的成功率约为30%,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研究数据,中国企业目前跨国并购的成功率约为40%,略高于全球的成功率。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中国央企参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项目多个,固然有成功的案例,也会有不少失败的案例,这是正常的现象。
何况,一些项目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以当期盈利作为计算标准。我们以最近广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lvbina.com/fbgs/11712.html